鞏志
“工”與“功”發(fā)音均為“ɡō nɡ”,讀音相似,方言亦如是,故茶文化界把飲功夫茶寫成“工夫”茶;而把中國紅茶類的“工夫紅茶”寫成“功夫紅茶”。
《辭!芳啊掇o源》關于工夫茶條目的詮釋均為“工夫”也作“工夫”,但其內涵稍有差異!掇o!酚腥N解釋:(1)工程與勞動人力;(2)素養(yǎng);(3)閑空時間!掇o源》則有四種解釋;(1)作事所費的精力和時間;(2)工力,素養(yǎng);(3)謂工程伕役;(4)空閑時間。兩書解釋基本一致,不過仔細琢磨,則各有所側重。一般說“工夫”多用于費時間,花精力方面;而“功夫”則多用本領,素養(yǎng),造詣方面。在茶文化文字中混用現(xiàn)象相普遍。
閩南、粵東的“功夫茶”始于明末閩南廈門一帶,而后傳到潮州(見《潮州府志》)。其“功夫茶”從茶經、茶道本身包含著的技藝、本領、修養(yǎng)、造詣諸多方面的因素來說,用“功夫茶”一詞比較恰切。
工夫茶與功夫茶兩詞各有所指,不能混為一談。工夫茶指茶葉制作之精良,其品質優(yōu)異者,如工夫紅茶、閩紅工夫。清.雍正十二年(1734)曾任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續(xù)茶經》中說:“武夷山茶在山上者為巖茶,北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兩山之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見“工夫”是指茶葉的品質。后者“功夫”不是指茶的品質,而是指茶人的素養(yǎng),茶藝的造詣以及沖泡的空閑時間。清代施鴻保在《閩雜記》中寫道:“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張心泰的《粵游小記》也說“潮郡尤嗜茶,大抵色、香、味二者兼?zhèn),其曰功夫茶”這是指功夫茶的沖泡方法及閩南閩東一帶的飲茶習俗。由此可見,這兩者是各有所指。
功夫茶是茶飲的一種,由于煮制和啜飲時太講究,費功夫而得名,功夫茶盛行于閩南的云霄、漳州、東山、廈門和廣東的潮州、汕頭等地,經久不衰。最早記載品飲功夫茶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龍溪縣志》中《風俗》篇記載,“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則斗茶,必以大彬之壺,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長竹之筐。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泉次之。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費,歲數(shù)千”這篇短文從茶葉、茶具到擇水,火候,與閩南粵東的功夫茶十分接近。近代著名文人梁實秋在《喝茶》中寫道:“茶之以濃釅勝者,莫過于工夫茶(指茶名)......這茶具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欖,舌根微澀,好象越喝越渴,欲罷不能”。功夫茶的藝術,全在烹法。茶葉的精選(烏龍茶為主)茶具的精美(紫砂壺為上)水質的優(yōu)良,活火的用料,烹茶的技藝。都含“功夫”之精到。在飲功夫茶之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套精美茶具。每逢家人閑聚,或賓客登門,便沖泡功夫茶,顯得親切融洽,充滿敬愛和諧的文化意境。凡是飲過功夫茶者無不贊不絕口,留著美好的回憶;這就是功夫茶的功夫。
工夫紅茶,是精制紅茶的一種。工夫紅茶,由于初制、精制過程中加工十分精細,下的工夫十分深刻,故名工夫茶,屬紅茶類。并不是功夫茶的主選名茶,其烹飲方法也沒有“功夫茶”那樣講究,烹飲工夫紅茶,只分清飲、調飲和茶娘飲三種,是我國以至世界飲茶者廣泛使用的飲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