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志
大紅袍
陽精丹露育奇丹
紅袍名叢壁上觀
品茗猶因巖韻醉
世間絕品美名傳
大紅袍:武夷山著名的茶樹名叢,武夷巖茶王者,是中國烏龍茶類的奇葩。
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的菜茶樹種植物學家命名為(武夷變種),樹冠稍稍展開,分枝比較密集。葉梢向上斜著伸展開去,葉子是寬橢圓型,尖端稍鈍向下垂著,邊緣則往里翻卷,葉子顏色深綠有光澤,若是新芽,則深綠帶紫,露出毛茸茸葉毫。在早春茶芽萌發(fā)時,幼葉呈紫紅色。從遠處望去,整棵樹艷紅如火,仿佛披著紅色的袍子,這就是大紅袍之名由來。
大紅袍茶樹立地于武夷山天心巖九龍窠的高巖峭壁上。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候變動不大,更巧妙的是:巖頂終年有細小甘泉由巖谷滴落,滋潤茶地;隨水流落而來的還有蘚苔類的有機物,肥活土地,使得大紅袍茶樹,天賦不凡,得天獨厚。來自“天產(chǎn)”的武夷菜茶,樹叢并不高大,然而所采鮮葉精制的“武夷山大紅袍”其香特異,特濃,特永七泡有余香,冠于其他名叢,十分名貴。正如唐代詩人李白詩云:“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1723年左右乾隆嘗過武夷茶,留下詠茶詩篇,乃武夷山接筍峰頭接筍茶,大紅袍發(fā)現(xiàn)較晚。最早的文字記載,1839年鄭光祖《一班錄雜述》云:“若閩地產(chǎn)紅袍(品牌)、建旗(品牌),19世紀50年代末盛行于世”。明末清初武夷茶業(yè)復(fù)興以來,名叢受文人墨客的贊譽,好事者之渲染,給大紅袍披上神秘色彩,令世人為之傾倒,紛紛慕名而來,一暏芳容為快!能品嘗到大紅袍只有帝王將相,而游人長期以來只能觀其形,難以嘗其味,這就使大紅袍越發(fā)神奇,身價萬倍,成為武夷巖茶的稀世珍寶。
大紅袍的文字記載在鐵羅漢、白雞冠、半天鷂之后,屬五大名叢后起之秀,盛名之下頗多傳聞,以訛傳訛。當代茶王吳覺農(nóng)、茶葉專家陳書省武夷巖茶專家姚月明等上世紀五十年代訪天心寺,僧云:“該樹以嫩芽葉呈紫紅色而得名!贝苏f比較可靠,但對大紅袍產(chǎn)地則所傳不一。蔣叔南《游記》( 年)詩:“如大紅袍,其上呂也,每年所收天心寺不滿一斤,天游(觀)亦十數(shù)兩耳,水簾洞一處,產(chǎn)一市斤半價銀元96元”。九龍窠刻石命名的大紅袍,是1927年天心寺僧山怕游人亂采真本,而在較難攀登之半崖上,求時任縣長吳石仙為之,有人在報刊披露:該樹實為名叢奇丹、(林馥《武夷巖茶的制造與運銷》。由于有縣官的刻題,便當作大紅袍名叢真本予以保護。2002年3月,獲得國家質(zhì)總局批準《武夷巖茶原產(chǎn)地域產(chǎn)品保護標志》認證,武夷巖茶名叢大紅袍有“身份證”。以奇丹為大紅袍母本茶樹,現(xiàn)僅有六株,按名叢要求精心制作的大紅袍茶品,由人民政府保管,作為政府饋贈禮品以及招待貴賓、國內(nèi)外元首之名茶。同時于1998年在武夷巖茶節(jié)上以母本大紅袍壹罐20克拍得15.68萬元及2002年在廣州以20克拍賣18萬元,作為母本大紅袍確為稀世珍品。
武夷山大紅袍,是武夷巖茶的著名品牌。中國十大名茶之首。采自大紅袍或由菜茶茶性遺傳培植的巖茶名叢精制而成。其外形條索緊結(jié),其內(nèi)質(zhì)香氣銳、濃長或幽、清遠,巖韻明顯、醇厚,回味甘爽,杯底有余香。湯色清澈艷麗,呈深橙黃色,葉底軟亮勻齊,紅邊或帶朱砂色。外形壯實稍扭曲,帶寶色或油潤。成品是武夷巖茶著名品牌,是中國名茶的奇葩,制造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工藝精制而成,色澤綠褐帶黃色或油潤整齊度勻整,沖泡后湯色澄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且有明顯的“綠茶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zhì)最突出之處,是它的香氣馥郁香高而持久,滋味醇厚,飲后齒頰留香,“巖韻”明顯的武夷巖茶共有的特征。
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上九次,仍能感到原茶具有巖花香味,品飲大紅袍茶時,必須按武夷巖茶沖泡法(功夫茶法),小壺小杯,細啜慢品嘗,才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巔的韻味,領(lǐng)略武夷巖茶的個中三昧。
大紅袍的品質(zhì)有著武夷茶內(nèi)質(zhì)共性,所以凡用無性系繁殖培育出武夷名樅的特有性質(zhì),加之精湛獨到的工藝,就可達到大紅袍的品質(zhì)標準。2001年12月,經(jīng)國家工商總局批準“武夷山大紅袍”商標和注冊。在市場流通的武夷山大紅袍,有武夷山大紅袍注冊商標者,無庸置疑為質(zhì)優(yōu)的大紅袍商品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