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棵看起來非常普通的茶樹,從植物學的意義上講,它們只是樣子很不起眼的幾叢灌木;從樹木的年輪上分析,它們也僅有三百多年的樹齡,稱不上什么古樹名木。但是就是這幾叢不起眼的灌木,五六十年代,有一個排的解放軍戰(zhàn)士日夜守衛(wèi)著它們,F(xiàn)在當?shù)厝嗣裾譃檫@幾棵茶樹,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保了一個億的人民幣。那么,這幾株茶樹為什么具有如此高的價值,它們背后又有什么鮮為人知而傳奇的故事呢?
我們平時在喝茶的時候,一般比較大范圍有紅茶、花茶、烏龍茶,茶葉從鮮葉子來說都一樣,后來經(jīng)過加工,經(jīng)過工藝的不同,加工出的茶葉也就不同。一個是經(jīng)常見的是綠茶,綠茶該是鮮葉子首先進行高溫,鍋炒殺青,然后進行揉捻,把這葉片揉捻成條,條狀,最后烘干或者是炒干。
紅茶同做綠茶相反的過程,就是鮮葉采下來以后,先把它萎凋,讓鮮葉子萎縮凋謝,然后進行揉捻,然后送到發(fā)酵室去進行發(fā)酵,它就自動地自然氧化變紅,烘干后就成了紅茶;ú杈褪怯镁G茶或者是紅茶,再加上鮮花,就來做成了,那么經(jīng)常見的叫茉莉花茶。
烏龍茶的做法先是萎凋,萎凋完了以后,就搖青,搖動完以后去晾,晾一段時間又搖,搖一段時間又晾,還要進行殺青,進行高溫殺青,殺青完了以后還要揉捻,揉捻完了以后再烘焙。
烏龍茶有個很古老的傳說,傳說當時在武夷山產(chǎn)茶最好的地方星村鎮(zhèn),有一個老茶農(nóng)家里很貧苦,一方面在山上種茶,一方面家里養(yǎng)了幾個母雞,母雞下了蛋以后就拿到圩上去換鹽巴,他就靠著雞蛋換鹽巴來過日子,有一段時間他感到很奇怪,只聽母雞叫,等他去雞窩撿蛋時候沒有了,一般母雞叫完它肯定是生蛋了,他就覺得很奇怪,是不是有小偷來偷呢,想也不會,山里人很純樸怎么會來偷雞蛋呢,他就偷偷地躲在那里看,看到一條黑色大蛇爬過來,母雞一離開雞窩,這個蛇就把雞蛋給吞了,他想原來是你家伙奪了我的飯碗,想去打么,老人家又怕被蛇咬,那怎么辦呢。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智慧,他就跑到河灘上撿了個鵝卵石,跟雞蛋一樣,把蛋清涂在鵝卵石上,那么第二天又等母雞一叫,他搶先就把蛋拿了,就把涂了的鵝卵石放在雞窩里,那蛇傻乎乎走過來一口就把石頭吞了,吞了以后,肚子鼓起來,蛇很痛苦,掙扎著搖搖晃晃就爬走了,老大爺懷著得意的微笑,這下你非死不可了,那么大石頭吞下去。沒想到過了好幾天好景不長,雞蛋又不見了,他想是不是又有其他蛇來吃,又躲在那兒看,就奇怪了,不是其它蛇,還是那條蛇又來了,他想真的那么奇怪,那么大的石頭吞下去你都能活,他就撿了更大的鵝卵石,照上次那種做法,蛇當然思維比較簡單了,又一口又吞了,這時候蛇爬走的時候,老大爺就跟在后面看它怎么搞的,結(jié)果這蛇慢慢爬呀爬呀爬,爬到一棵茶樹那里去,抬起頭就去吃那個葉子,一天兩天過了幾天,這個蛇吃了茶樹葉子連石頭都消化掉了。當然這是一個傳說了。學術(shù)界像對烏龍茶的說法有不同,有的是因為生產(chǎn)這種茶最適宜的品種,開始的時候是矮腳烏龍、軟枝烏龍,所以說把這種茶葉叫做烏龍茶。也有的人說是紀念創(chuàng)始人蘇龍,把烏龍茶叫做這個名。另外更主要的就是這種加工方法,加工出來粗枝大葉,這種茶泡到碗里頭,就像黑色的龍在游泳一樣,所以說我們根據(jù)它的外形把它叫烏龍茶。
烏龍茶有這樣非常動人傳說的故事,關于大紅袍這個名字來歷好像還有一段更有趣的傳說故事。
清明節(jié)前,驚蟄之日,大紅袍樹下熱鬧非凡,當?shù)卣谶@里舉行祭茶儀式。德高望重的茶農(nóng)宣告祭文:“惟神,默運化機,地鐘和氣,物產(chǎn)靈芽,先春特異,石乳留香,龍團佳味,貢于天下,萬年無替。資爾神功,用申當祭。”祭祀完畢,又將一件紅袍鄭重地給半山腰上的茶樹披上。人們不禁要問:當?shù)丶啦璧牧曀讖氖裁磿r候開始?為什么又要給幾株茶樹披紅袍呢?它和大紅袍的名字又有什么關聯(lián)呢?
這個祭茶的儀式在武夷山由來已久,真正有文字記載是在唐代,唐代有個閩籍詩人叫做徐夤的,在全唐詩里就收了這首詩,它叫“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人就認為茶是“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的天地之間靈物,懷著感恩的心情,他們采茶的時候一定要把最新的茶芽供奉給地仙的。
那么這種習俗從元代,唐、宋、元、明、清代代相傳下來,到元代的時候發(fā)展到一個高峰,元代的時候有個叫高興的這個人,路過武夷山的時候,買了幾斤石乳的名茶,喝了它覺得神清氣爽,太棒了,結(jié)果把這種茶就進貢給元代的忽必烈皇帝,忽必烈喝了以后也是龍顏大悅,給他加官晉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連高興的兒子高久住,都派到福建武夷山旁邊的邵武路當總管,他兒子比他父親更聰明,他想我父親貢了幾斤茶都升官了,我何不在武夷山建個御茶園呢?所以在元大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302年,就在武夷山的市區(qū)修建御茶園,每年采茶的時候,當時的這種百官,管茶的茶工、茶農(nóng)、茶役都集聚在那里敲鑼打鼓,抬著山神、水果、豬頭來貢茶,喊茶發(fā)芽,茶發(fā)芽,做這個儀式。武夷山有廟,99巖,有99座寺廟,傳說有一年有一個秀才進京去趕考走到這個廟這兒,他病倒了,病倒以后發(fā)高燒一直不退,他很著急,非常著急怕耽誤了考試,最后由這個廟里面的和尚采摘一些鮮葉子,一些茶葉給他煎了,服了這個茶葉以后,果然這個病就痊愈了,這個秀才就急急忙忙進京去趕考了,趕考以后果然中了狀元,他非常高興,他想報恩,來到天心巖以后,他就問這個老和尚,說您給我吃的是什么藥?這個和尚就指著這幾棵大紅袍就跟他講,說我就給你吃的是這茶樹上的藥,就是采它的葉子給你煎了吃了,這個秀才聽了以后倒頭便拜,非常感激,最后還把紅袍脫下來派人披在大紅袍上面。
大紅袍名叢應該有360多年的歷史了,真正見諸文字記載是在道光年間,就是公元1821年,那這個記載的時候,1821年記載也就是說,幾十年來已經(jīng)名揚于世了,那就歷史還要再向上溯了,真正公認為茶王應該是清代咸豐年間,那時候武夷山對外茶葉貿(mào)易已經(jīng)很發(fā)達了,各個茶莊之間每年都要斗茶,斗出了四大名叢,在清代咸豐年間大紅袍就確立了茶王的地位,以后從來沒有動搖過,特別到清代,清代乾隆皇帝喝了大紅袍以后,曾寫過兩首詩,一首是《雨夜煎茶》,他還是皇太子的時候,他對比了所有的貢茶之后,說“就中武夷品最佳,滋味清和兼骨鯁”,在所有貢茶當中武夷茶是最好的。另外他喝了大紅袍以后,又把福建產(chǎn)的橄欖跟大紅袍泡到一起,變成橄欖茶,他說“武夷應喜添知己,清苦原來是一家”。
這是武夷山區(qū)一條神奇的山澗,谷地深割,兩側(cè)長條狀單面山高高聳立,石骨嶙峋,左右共有九座山峰對峙,有如九條巨龍欲騰又伏,澗口矗立一座渾圓的峰巖,山民稱為“九龍戲珠”,這條澗因此便有了九龍窠的美名。走進澗內(nèi),丹壁鐵巖列陣,碧樹竹叢密布,巖乳溪流潺潺,更有陣陣尋找不到源頭的幽幽奇香沁人心肺。
神奇的大紅袍就生長在同樣神奇的九龍窠內(nèi),當?shù)厝藗髡f大紅袍是古時候一位善良的婆婆,將仙人送給她的一把拐杖插入山巖中,澆灌之后長成的茶樹。傳說只是傳說,但大紅袍、武夷山茶的神奇卻不只是傳說。山中的摩崖石刻向我們訴說著,自唐代以后,這里的巖茶征服了多少著名茶人。清代大文學家袁枚品茗了巖茶的巖韻后竟發(fā)感慨:龍井味太薄,陽羨韻稍差。武夷巖茶享天下盛名,名不虛傳。這個巖茶就是武夷山的茶就叫巖茶,別的地方的茶,比如說安西的不叫巖茶,潮州的也不叫巖茶,臺灣的就更不用說了,這不僅是茶葉界公認的了,而且國家的原產(chǎn)地地域保護法已經(jīng)把它確立了,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只有在武夷山市范圍之內(nèi)生產(chǎn)的烏龍茶才能叫武夷巖茶。
我們品武夷巖茶,強調(diào)是五官并用、六根共識,佛教講六根清靜,我們是六根共識,眼、鼻、喉、舌、身、意,所有的器官都要調(diào)動起來,用眼睛去觀察它,去看茶的湯色,用耳朵聽茶藝小姐的講解,用嗅覺去感受它的滋味,用心靈去感受它,要真想知道什么是巖韻呢,就是把它喝了,慢慢慢慢地去體會它,就能感受到它那種香、清、干、活的那種妙不可言的滋味,認為這種能引起我們心靈闡釋的感覺就是韻。武夷山這幾棵大紅袍生長在半山巖上,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里早就講了,上者生爛石,就是最好的茶一定是生在風化巖上的。中者生礫壤,就是中等的茶是生在沙礫、沙質(zhì)比粗糙的地方的。下者生黃土,黃土、黏土、紅土周邊的這種茶,那相對來講,它的質(zhì)量就不如它。
大紅袍所生長的環(huán)境就是風化的地方,正是爛石,上面涓涓的小流滴下來,滴到大紅袍的根,滋潤著它,但是沒有風害,太陽的日照時(數(shù))又很短,都是散射光,懸崖上面落葉,枯草,掉下來以后變成腐殖質(zhì),按照現(xiàn)在來講這就是有機栽培。除了它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它的加工的工藝。如果一個茶葉,它的品質(zhì)前期的品質(zhì)再好,如果后期的加工工藝稍微發(fā)生一點改變,它整個的味道就截然不同了。比如說大紅袍嫩葉,我們可以把它做紅茶,也可以把它做綠茶,但它惟獨為什么做烏龍茶做的最好呢,這里在武夷山有一個民間故事,相傳武夷山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叫做蘇龍的,他既是茶農(nóng),又是獵人,有一次上山去采茶,正采了半籮筐的時候,看到一只山麂跑出來了,就跟一些小鹿似的動物,他不由自主就去打山麂,山麂被打傷了以后,就拼命地跑,他就背著這個竹簍在后面就拼命地追,頭上是烈日當空,他翻山越嶺不斷地跑,結(jié)果山麂沒有抓到,他灰心喪氣地回到家里,哎,想到還有半簍茶嘛,就把它做掉吧,結(jié)果就是這半簍茶做出來,香氣四溢,整個鄉(xiāng)親四鄰們都不懂他家做什么,都來看,你家里到底做怎么,這么香。就是烏龍茶,也就是說在無意當中發(fā)現(xiàn)了日光曬青,日光萎凋,跟搖青這么一個做法。
在距九龍窠不足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遇林亭的山坳,1998年至2000年,考古人員在這里挖掘出了兩座宋代古窯址,一號窯長73﹒2米,二號窯長113﹒1米,兩座窯基均寬為2米,都依山體挖溝砌筑,窯爐的傾斜度達到26-30度,窯內(nèi)的構(gòu)造設計巧妙合理,能有效控制火勢,使窯內(nèi)溫度達到一千度以上。同時出土了大量宋代黑釉、青釉瓷碗及窯具。最為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了一批“描金”、“銀彩”的黑釉瓷碗,這在國內(nèi)極為罕見!懊杞疸y彩”黑釉瓷器,在日本被奉為國寶。過去,專家根據(jù)這種瓷器上的題字和繪畫,推斷是中國閩北地區(qū)的產(chǎn)品,但一直缺乏考古證據(jù),這次考古發(fā)現(xiàn),終于破譯了這個歷史之謎。
草坪上的塑像,是民間故事“陶公”的形象,相傳南宋時三個林姓的窯瓷師看中了這方水土,在這里拜結(jié)金蘭,同心建窯燒窯,這里因此得名遇林亭。
遇林亭窯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油滴盞和兔毫盞。兔毫盞是建盞中的珍品,它是烏金釉面上出現(xiàn)無數(shù)細如兔毛的窯變色彩的建盞。相傳當年宋徽宗就用兔毫盞品茶,他在《大觀茶論》中這樣寫道:“盞色貴有黑,玉毫條達者上!
遇林亭窯址的出土為武夷巖茶宋代的繁榮興盛,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但是,在今天看來,當時的人們甚至皇帝為什么要用這種笨拙的大黑碗喝茶呢?
這個主要是我們茶人經(jīng)常講的,器是茶之父,水是茶之母,喝什么樣的茶,用什么樣的器皿才能相互配套,這個要講宋代的時候,因為宋代時候喝的都是龍團鳳餅,要把它碾成粉末,篩出來以后來點茶。宋代茶是越白越好,用茶筅打過以后,白色的泡沫跟雪花一樣的,用黑色的盞,黑白相間,相映成趣,兔毫盞口也比較大,在斗茶的時候,看茶湯的搖盞看得很清楚,所以說在宋代那個特定的歷史年代下,兔毫盞都是很名貴的茶具。
斗茶就是評比茶的好壞,武夷山當時民間就流行了斗茶,咱們很有名的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就畫過斗茶圖,宋徽宗趙佶也畫過宮廷的斗茶圖。在武夷山民間流傳著蘇東坡跟司馬光斗茶的故事,蘇東坡是個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茶人,他跟司馬光斗茶,結(jié)果蘇東坡贏了,司馬光心里就很不服氣,他就給蘇東坡出了一個難題,他講你看,宋代的茶是越白越好,墨當然是越黑越好;茶是越新鮮越好,墨是越陳越好;茶是越輕越好,墨是越重越好,這兩者這么矛盾的東西,你蘇東坡為什么兩者都喜歡呢?蘇東坡笑了一下回答他,奇茶妙墨俱香,茶也香,墨也香,這就是蘇東坡的胸懷。
現(xiàn)在茶文化復興以后,這個喝茶的方法越來越多了,我們大體上把它歸結(jié)為兩類,一類把叫做混飲,一類把它清飲,所謂混飲就是在茶當中可以加奶,加方糖,加薄荷,加冰,甚至加果汁,調(diào)成各種各樣浪漫的飲料。聞香杯今天在喝茶的時候起到一個什么樣作用?這是臺灣茶人對功夫茶泡法一種發(fā)展跟改進,過去喝功夫茶聞香一般都是揭蓋,把杯蓋拿來聞一下,這種聞香杯對于茶葉品飲歷史文化來講是一種進步,因為烏龍茶當中現(xiàn)在已經(jīng)測出來的,芳香族的物質(zhì)有200多種,有的是在高溫下?lián)]發(fā),有的是在低溫下?lián)]發(fā),有的在中溫揮發(fā)。那么每一個人拿這個聞香杯,他聞的時候,開始聞的時候是熱的,熱香,最后慢慢慢慢隨著溫度的降低,冷香就暴露出來了,從王者之香一直聞到隱者之香,茶香的變化也能陶冶人的性情。
武夷山人不但擅長種茶、制茶,而且精于品茶。在挖掘繼承古人煮茶、斗茶、鑒茶的基礎上,把品茶和觀景、賞藝融為一體,整理總結(jié)出一套頗富雅興的“武夷茶藝”,大大地豐富了茶文化的內(nèi)涵。
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把茶作為健康飲料,已經(jīng)列入到日程。它是健康的飲料,它是文明的飲料,這不僅給我們國人帶來了健康跟文明,從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把我們武夷山這種大紅袍、武夷茶傳到歐洲各地以后,茶甚至改變了整個世界人們的生活,F(xiàn)在在法國他們就認為中國的茶是最文明,最有詩意,最浪漫的飲料。英國人把我們中國茶稱為健康之飲,快樂之杯,靈魂之飲,靈魂之飲就近乎得道了。所以說茶不僅是一種健康的飲料,也是一種祥和的飲料,是一種精神文明的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