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從來未接觸過巖茶的東瀛“老外”,名松下石村?戳藮|京電視臺介紹武夷山某家茶廠后,好奇之心蠢動,漂洋過海來到武夷山那家茶廠。不管老茶農和他怎么講,他也不懂。老茶農急了,對他說,“你到市區(qū)轉一圈后,如果口中沒有香甜味,就不要回來”。果然,小小市區(qū)還沒轉完,松下君迫不及待地回到廠中,買了幾大包茶。對老茶農直說:“喲希!”。大有探到巖茶秘訣之樂。
一位品茶高手,把牛欄坑、馬頭崗肉桂茶分別名為“牛肉”和“馬肉”,并說了一通個中原由,對自己的詮釋頗為滿意。如今類似這種品賞巖茶后得出的“高見”時有聞聽。我想這種新說倡導者也當封為“茶仙”。
一位年過半百的老茶農,毅然報考“國家評茶員”。遺憾文化水平低,加上眼睛高度近視,面對標準化的文化考試,三考還是名落孫山。在家閉關苦讀,反復練習后,再行補考,才得個60多分。旁者郁悶。問曰“為何”,答曰“好玩”。我看這位老茶農也快成“茶仙”了。
一段趣事,便有一位茶仙;每位茶仙,都有一段趣事。聽多了,聽者也便成了茶仙。(黃賢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