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羅漢
鐵羅漢是武夷歷史上最早之名樅,據清郭柏蒼《閩產錄異》(1886)載: “鐵羅漢為武夷樹名,葉長……老君眉,葉和味郁,然多偽為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又僅一株,年產少許!辫F羅漢是否宋樹,已無據可考,但其成名較早是可以肯定的。其特征是樹叢較高,生長茂盛,葉長而大,葉色細嫩光亮。葉色鮮綠光,葉面平展,葉尖鈍彎曲略下垂,葉肉隆起略皺,脈粗顯露,鋸齒鈍略顯露。干茶色澤綠褐油潤帶寶色,條索粗壯緊結勻整,乍看似水仙;香氣濃郁幽長;湯色清澈艷麗,呈深橙黃色;滋味順滑、濃厚甘鮮并且持久,巖韻特強、具有鮮爽回甘的特性;葉底軟亮勻齊,紅邊帶朱砂色。鐵羅漢之上品,兼具花果香。
關于鐵羅漢的原產地有三種說法。一說該樹長在慧苑巖“內鬼洞”(亦稱峰窠坑)中,該地兩邊崖壁聳立,茶樹植于一條長僅丈許,狹窄如帶的隙地上,樹旁有小澗,流水終年不斷。一說認為該樹長在竹窠巖的長窠兩端最后一梯園之北角外,正位于三仰峰下,靠風石剝落肥潤土質,石側有澗水流過,終年浸潤茶樹根部,其品質不僅超過 “內鬼洞”之樹,且具有特殊香味,似較“大紅袍”尤勝。兩處茶樹除葉色稍異,有相似之處,特別表現在葉形上,都是較狹長的柳葉形,與所稱宋樹之鐵羅漢名靠近。另一說在馬頭巖。以前兩說較為普遍。
鐵羅漢有多種傳說。武夷山慧苑寺一僧人叫積慧,專長茶葉采制技藝,他所采制的茶葉清香撲鼻、醇厚甘爽,啜入口中,神清目朗,寺廟四鄰八方的人都喜歡他所制的茶葉。他長得黝黑健壯,身體彪大魁梧,像一尊羅漢,鄉(xiāng)親們都稱他 “鐵羅漢”。有一天,他在蜂窠坑的巖壁隙間,發(fā)現一顆茶樹,那樹冠高大挺拔,枝條粗壯呈灰黃色,芽葉毛絨絨又柔軟如綿,并散發(fā)出一股誘人的清香氣。他采下嫩葉帶回寺中制成巖茶,請四鄰鄉(xiāng)親一起品茶。大家問:“這茶叫什么名字?”他答不上來,只好把經過將出來。大家聽了后認為,茶樹是他發(fā)現的,茶是他制的,此茶就叫 “鐵羅漢”吧!
還有一說,西王母幔亭招宴,五百羅漢開懷暢飲,掌管茶的羅漢醉得更深,在途經慧苑坑上空時,將手中茶折斷,落在慧苑坑里,被一老農撿回家。羅漢托夢給老農囑咐他將茶枝栽在坑中,制成茶,能治百病。故命名為鐵羅漢。
早期武夷巖茶中以鐵羅漢最為名貴,但冠其名者多為用多種名樅拼配而成。由于所用原料為武夷巖茶陳茶(即存放多年的茶葉),有治療熱病的功效。19世紀及20世紀初期,對當時在廣東惠安流行的瘟疫有顯著的抑制效果,成為沿海漁民居家外出必備之物,極受推崇。
品評鐵羅漢
鐵羅漢是武夷山的第一個名樅,傳說成名于宋代。本次選取的是一泡2007年的傳統(tǒng)工藝北斗,用蓋碗沖泡。
蓋碗沖泡:
用具:白瓷蓋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純凈水。
第一泡:
水溫:沸水。
方法:順碗邊注水。
浸泡時間:1分30秒。
品評:湯色橙黃亮,滋味醇厚深沉,香氣清雅,喉間有輕微哽咽感。
第二泡:
水溫:沸水。
方法:順碗邊注水。
浸泡時間:2分。
品評:滋味醇厚,細膩沉穩(wěn),喉間有輕微哽咽感,似棕葉香。
第三泡:
水溫:沸水。
方法:順碗邊注水。
浸泡時間:2分30秒。
品評:醇厚沉穩(wěn),喉間有輕微哽咽感,棕葉香沉。
第四泡:
水溫:沸水。
方法:順碗邊注水。
浸泡時間:3分。
品評:滋味醇厚沉穩(wěn),香氣沉。
第五泡:
水溫:沸水。
方法:直接向蓋碗中間注水。
浸泡時間:5分。
品評:基本同上。
這泡滋味醇厚沉穩(wěn),在喉間有特殊的哽咽感,香氣除了沉外沒有什么特色,但在四大名樅中厚重沉穩(wěn)是最突出的。
(圖片及文字由老舍茶館評茶室提供)
武夷陳年茶
武夷巖茶是半發(fā)酵茶,在加工過程中還多了一道特殊的制作工藝——焙火。傳統(tǒng)的巖茶火功高,焙好后立即飲的話,火氣未除會有燥感,所以一般要存放一段時間后再飲,這樣滋味會更醇和。而且經過焙火的茶葉不但可以穩(wěn)定和提高茶葉的品質,還可以長時間的存放。尤其是經過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陳放以后,巖茶不但不會降低品質,而且口味會變得更加醇和豐富。
其實,武夷巖茶“陳飲”的習俗自古有之,明崇禎進士周亮工《閩茶曲》云:“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闭f明當時的武夷茶就已經是“以陳為貴”了,制茶的人家不但都以擁有陳年茶為榮,而且陳年茶的價錢遠遠貴于新茶。再者詩的前兩句又為我們道出了喝陳茶的原由:傳統(tǒng)巖茶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猶以燉火技術為最。燉火即用碳火低溫久烘,以火調香,以火調味,以達到熟化香氣,增進湯色,提高耐泡度的目的。長達幾小時的低溫久烘全憑制茶人的感官判斷,通過視覺與手感不停調整,控制烘焙中各時段的溫度,難怪清代梁章鉅感嘆“武夷焙法實甲天下”。經過這種傳統(tǒng)加工工藝的武夷新茶存留了很重的火味,會遮蓋茶的本味和香氣,馬上喝的話,不僅品不到巖茶的真正內質,而且火香味沖,很多人難以接受。如果等上幾個月后再來喝的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隨著火氣的漸漸退去,巖茶本質的各種芬芳物質就顯露出來,此時的茶葉芳香四溢、柔順甘甜,甚至會感覺完全是另外一泡茶了。這也是巖茶不像綠茶那樣追求喝新茶的原由之一。
陳年巖茶雖好,但用以陳放的巖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必須是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茶。即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嚴格按照傳統(tǒng)工序標準去做,特別是焙火要焙透焙足。因為經過燉火(低溫久烘)后,能起到提高香氣,熟化香氣并鞏固茶葉品質的作用,這樣的茶耐儲存不易變味。而清香型的巖茶由于輕發(fā)酵輕焙火,雖然香氣很好,但存放時間久了會出現“返青”的現象,原有的香氣變成青澀的陳味。因此不適宜久存,建議當年之內喝完較好。
二、品質較好的茶才有存放價值。時間不是點金的手指,可以把任意品質茶都變成好茶。比如品質好的茶內涵豐富,口感厚重,經過存放會更醇和,層次感強;而差的茶本身香氣滋味就淡薄,甚至粗雜,隨著時間推移,也許跟自身相比滋味會變得醇些,但并不能完全改變它粗雜的本質,而且滋味會更加的淡薄。所以品質差的茶即使存放年頭再久也意義不大。
三、需要正確的存儲方式。陳年巖茶的存儲方式相當講究,首先要挑選優(yōu)質的精制茶密封儲藏。在武夷一般從第二年起,年年焙火后再密封儲存(也有根據不同情況兩三年一復焙的),以去除其水份及表面的雜味,五年后則隔年焙火,二十年后不復焙火,在陰涼通風,干燥無異味的環(huán)境下密封保存即可。如有條件,每次焙火后最好用內膜兩層的木箱裝箱以蠟封口,再放入米倉內儲存。而如果是在北方較干燥的地方存放,則完全可以不復焙(密封得當的情況下),這樣存放的陳年巖茶會更具風韻!
陳年巖茶上品者,條索烏褐緊結,飲之香氣四溢,有木香及陳香。湯色紅艷透亮猶如陳年紅酒一般。細看茶湯表面聚有一層白霧,久不散去。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美不勝收。茶湯入口順滑綿柔,醇厚甘甜,青澀味全無。飲后潤滑生津,喉韻明顯,舌如泉涌,極為舒服。老茶耐泡度極高,泡至二十多泡仍有余味,且越泡越甘甜。葉底厚實烏亮,如果卷曲抱團,舒展不開,則很可能是十幾年以上的茶,更是難得。
陳年巖茶除了口感極好外,其藥理作用是非常明顯。武夷山當地農家多將陳茶存在家中作為藥用,以備不時之需。陳茶功效有:暖胃祛寒,消食減肥,明目安神,活血通絡祛邪氣。飲后會出現打嗝通氣,全身發(fā)熱出微汗等生理反應?傊瑑(yōu)質的陳年巖茶不論從品飲還是養(yǎng)生來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