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并蒂儒釋道蘊和寓靜武夷茶 |
——三教泰斗妙論茶文化
 |
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教授 |
 |
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一誠法師 |
 |
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道長 |
 |
“五佛獻瑞、四海升平”祈福儀式 |
 |
任法融道長為武夷仙茶點靈開光 |
|
|
|
核心提示
12月6日,中華孔子學會湯一介教授,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一誠法師,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道長,相會在風景秀麗的武夷山玉女峰腳下品茗論茶,講述“茶和天下”的真意。儒釋道三教泰斗齊聚,共話茶主題,在全國尚屬首次。
12月的武夷山,有溫暖的陽光照耀,充滿期待,充滿激情。6日上午,玉女峰前的一場聚會,向中國茶文化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將武夷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緣聚武夷茶和天下”的醒目標語下,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教授、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一誠法師和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道長因緣聚會,品茗論茶,講述“茶和天下”的真意。
政府官員、茶業(yè)人士、游客市民……各界人士齊聚一堂,目睹了此次盛會。武夷山景區(qū)管委會特別邀請福建電視臺制作電視專題節(jié)目,邀請香港鳳凰衛(wèi)視名主持王魯湘以一問一答的訪談形式,從儒釋道三教與武夷山的淵源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茶和天下”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一提的是,王魯湘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曾師從湯一介教授。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武夷茶與武夷風光一樣享譽天下。武夷茶興于宋,當時的龍鳳團茶隨北苑茶入貢朝廷,是王公貴族享用的貢茶;元明兩朝設立御茶園,成為皇室專貢;清朝是皇室的列貢。皇權(quán)浸染,武夷茶名噪千余年。1988年,武夷巖茶在中國名茶評選中列十大名茶榜首,而其名叢大紅袍則被譽為茶中之王。
中國千古文化名山之一的武夷山,因其秉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精華,大自然賦予的儉樸、清純、和靜的稟性,深得儒釋道三教的喜愛,成為三教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物質(zhì)基礎,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獨特文化構(gòu)筑,而三教思想之精華,又豐富了武夷文化的內(nèi)涵,推動了武夷茶文化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繁榮。
茶中蘊和,茶中寓靜!昂、靜”的稟性,正是儒釋道三教所追求的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武夷茶從出世的那天起,就注定了與儒釋道三教文化有著不解的情緣。因為緣分,三教泰斗齊聚武夷山
自唐以來,儒釋道三教和平共處,常共一山交流,弘揚各自的文化!叭掏,各美其美,共同建構(gòu)著中國文化,構(gòu)建了武夷茶文化。不知道,儒教、佛教、道教與武夷山的情緣如何?”王魯湘問。
6日上午,湯一介、一誠和任法融品茗論述儒釋道在武夷山留下的“三教同山”佳話:儒學思想的代表人物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近50年;扣冰古佛于武夷山參悟佛法,在天心永樂禪寺坐禪開悟;南宗五祖白玉蟾,在武夷山止止庵修煉,成就道教十六洞天福地。
“儒教和武夷山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特別是從宋朝以后,儒學的一些大師都在武夷山待過,從楊時開始到朱熹,都在武夷山做過講學,因此武夷山是儒教的圣地,和理學有著密切關(guān)系!睖唤橹v述著儒教與武夷山的關(guān)系,他說稱武夷山為理學之窟毫不為過。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奔韺W之大成者朱熹,在武夷山生活50年,創(chuàng)閩學,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孟思想,于1183年在武夷山隱屏峰下興建“紫陽書院”,授徒講學,并潛心著述,寫出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四書集注》。
“千萬峰中梵室開”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詩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時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廟林立的景象。
“僧人居于武夷的山水之中,遠離塵世,他們在這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中,伴著晨鐘暮鼓與繚繞的香火,把修身養(yǎng)性作為生命的最高境界來推崇。種茶、制茶和品茶已成為他們修行的一個重要載體,許許多多的頓悟都是從這茶事活動和品茗意蘊中獲取的!币徽\法師講述了佛教和武夷山的緣分。
在武夷佛教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不與武夷茶結(jié)緣的寺廟,寺廟周遭的茶園幾乎與寺廟一樣悠久。
任法融在談及道教與武夷山的關(guān)系時,自豪地說:“道教與武夷山的緣分可能比儒教和佛教都深。首先從名字上,‘夷’即平坦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就對此有解釋;其次,宋代的白玉蟾是內(nèi)丹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思想的產(chǎn)生和完成都是在武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