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對周邊鄰國采取友好政策,建立邦交,互派使節(jié),尤其與東南亞各國關(guān)系最密切,惟雙方實施“朝貢貿(mào)易”禁止私人貿(mào)易。明政府為管理對外貿(mào)易,特在浙江寧波、福建泉州、廣東廣州設立市舶司。當時東南亞各國輸華商品多屬奢侈品和藥品如犀角、象牙、玳瑁、瑪瑙、香料等,中國輸出的商品主要是茶葉、瓷器、絲綢等。
明成祖為宣揚國威和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特派鄭和下西洋(今之南洋及印度洋),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后七次,到達的地方遍及爪哇、東南亞、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更遠至非洲東海岸。鄭和的船隊,滿載瓷器、茶葉、絲綢、金銀等中國特產(chǎn)、用以換回亞、非各國的奇珍異寶。鄭和七次下西洋,使華茶能夠在亞、非諸國得到廣泛的認識,對華茶的傳播有正面的效果。
明太祖廢團茶興散茶,散茶壺泡法或撮泡法的沏飲方式在十五、十六世紀興起并流傳,為明清以來中國飲茶方式的主流。十七、十八世紀傳入日本,形成沏泡法的煎茶道;十八、十九世紀傳入朝鮮,經(jīng)由草衣禪師等的倡導,韓國茶禮以沏泡法再度興盛。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華茶源源進入沙俄,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簽定恰克圖界約,確定恰克圖為中、俄互市地點、華茶(先是武夷茶,后是荊湖茶),以舟船、挑夫、牛幫、馬幫相繼,經(jīng)由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到河北張家口再以駝隊經(jīng)由內(nèi)蒙、外蒙到恰克圖交易運往莫斯科。其運輸途徑為:
武夷山→江西鉛山河口鎮(zhèn)→船運(信江)→(鄱陽湖)→九江→(逆長江)→武昌→(溯漢水)→樊城(襄樊)→唐河→社旗→洛陽→澤州(晉城)→潞安(長治)→祁縣→忻州→張家口→歸化(呼和浩特) →庫倫(烏蘭巴托)→恰克圖
一條自武夷山至恰克圖的中俄茶葉之路興起,清干隆、嘉慶、道光年間,中俄茶葉貿(mào)易繁盛,茶葉之路上的駝隊,駝鈴之聲數(shù)里可聞。這是繼絲路之后,代之興起的國際茶葉商路,是華茶經(jīng)由陸路走向東歐之路,促進了武夷茶的發(fā)展及提高了武夷茶的名氣。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沙俄積極發(fā)展本土茶葉,由中國引進茶籽、茶苗,并于1893年聘請以劉峻周為首的茶葉技工在高加索,格魯吉亞開辟茶園,設廠生產(chǎn)茶葉,至今高加索,格魯吉亞地區(qū),仍是歐州唯一的產(chǎn)茶地區(qū)。
16世紀初,葡萄牙開辟了繞過非洲的新航線,葡萄牙的殖民勢力也從非洲延伸到亞洲,1553年葡萄牙人獲得澳門的居住權(quán),隨后荷、英、法、美、俄等勢力紛紛來到中國,這些殖民者以探險家、傳教士名義、進入中國內(nèi)地,對中國茶葉產(chǎn)生濃厚興趣,學習飲茶,記錄茶事見聞,十六世紀末西歐逐漸認識中國有一種奇特的飲料叫茶(發(fā)Cha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