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fā)布日期:2008-11-07 10:36:44 訪問次數(shù):1684
蔡襄,字君謨。宋代泉州仙游人。在至和、嘉阓年間(公元1054—1063年),兩度出任泉州知府。大家都知道洛陽橋是他建造的,而“蔡襄品論清源茶”的故事,卻被建洛陽橋的豐功偉績所淹沒,變得鮮為人知。
清源山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從“永嘉之亂”,士族南遷,沿晉江而居起,晉張華《博物志》里,就記載了“飲真茶,令人少眠”。到了唐代,清源茶就隨著釋道昆在龜巖洞靜修,作為苦口清心的參禪妙品。唐封演《封氏見聞錄》,記載了山巖學禪,餐飲茶湯的事。可見,茶與佛、法、僧是相關連的。
當蔡襄初任泉州知府時,有一天登上清源山,要瞻仰鄉(xiāng)先賢的讀書故址。但龜巖已因許稷繼歐陽詹登進士,并受皇帝封賜,把龜巖改稱“賜恩巖”,建有寺院。這座寺院的住持,就是后來在傳說中以足代薪,幫助蔡襄建造洛陽橋的義波和尚。他在山上種茶制茗,以輔清修。義波見太守駕臨,忙延接進寺,煎茶款待。蔡襄在福州任福建轉(zhuǎn)運使的時候,曾用武夷巖茶的“烏龍種”,進貢皇帝,得到“最為精好”的評譽。因此,蔡襄著作了《茶錄》上下二冊。此時就將此書贈與義波,義波大喜拜受。即邀請蔡襄遍歷清源山諸巖,視察僧俗所種茶叢,及茶寮的焙茗方法。這樣一來,就圍集了很多耕山茶農(nóng),要一瞻府老爺?shù)娘L采。
義波向大家說:“各位問我:清源茶為什么沒有武夷巖茶出名?這是因為沒有摻和龍腦。蕃舶運來刺桐港的香料很多,是不是可以調(diào)制,作為貢品?現(xiàn)在太守老爺在這里,就請教他吧!”蔡襄聽了,即步出茶寮,含笑向眾人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以助其香。其實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清源山山雖不高,谷雖不深,但長年云蒸霞蔚,厥土滋潤,故又稱‘齊云山’,是種茶的佳壤。如能采分‘三前’,功在焙制,就可與武夷巖茶并駕齊驅(qū),豈可因刺桐港得番商云集之利,而以香料入茶,亂真取味?!?[FS:PAGE]
眾茶農(nóng)聞言,頓覺失望,面面相覷。義波早知眾人心意,希望清源茶能作為貢品,以提高其聲價,于是代眾人發(fā)言:“設使清源茶用‘社前’所采佳品,仿效武夷巖茶,徽以龍腦和膏,以助其香,且賴太守之力,入貢御前,豈不幸哉!”
蔡襄微頷會意,不厭其煩地開導說:“茶之真香,在于本色純正,方為大眾所共賞。入貢之品,取媚巧以迎合,并非茶道之正宗。以前王荊公(安石),曾見賞《茶錄》一書,惠然下訪。下官喜其為茶道知己,即自取茶之精品,親滌器烹點以飲之。不意荊公忽從夾袋中取消風散一撮,投茶甌中并食之,且說是‘大好茶味’。不禁令人訝然失色,方知其不諳茶道也。若以龍腦助香者,豈不類同于荊公之投消風散乎?”
蔡襄言罷大笑,眾茶農(nóng)也相顧大笑,僵滯的場面變得活躍、輕松起來了。于是蔡襄接著說:“今本官既來守泉郡,于清源茶之選栽品種與采制之法,愿與本山僧眾,共致力焉。務在行遠則名揚,重在品高則譽起。否則,以入貢為佳,而生民不賞,亦何所取乎?”
一眾人歡欣雀躍,送走了太守,就推義波不時到泉州府衙的安靜堂,向太守請教,兩人遂成為知交。此后,清源茶在蔡襄的指點下,從茶叢品種的更新,到采摘、制造的技術,都有很大的改進。每年北風初起,由刺桐港出發(fā)的南海商船,載運外銷的茶葉,已與瓷器等量齊觀,素來以泉府綢、刺桐緞馳名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有人稱為茶瓷之路了。這也為三十年后的北宋元阓二年(公元1087年),設立泉州市舶司,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上一文章:張?zhí)旄Ec武夷巖茶
下一文章:“茶通超人”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