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fā)布日期:2015-06-03 10:40:12 訪問次數:2036
景隆碼頭與梅溪上的運茶竹筏重現300多年前“萬里茶道”起點的繁榮景象
□顧文靜 林嘉琦/文 林小明/攝
11月15日,幾張別具特色的竹筏劃破了武夷山市下梅村梅溪往日的平靜。望著竹筏上貼著“茶”字紅紙的箱子,在村口景隆碼頭邊閑坐的老人說,這樣的場景即使是在幾十年前也不多見。誰能想到,小小的村落曾是萬里茶道的起點,幾百年前,運茶竹筏在這條并不寬闊的河道上曾日夜不息向外輸送武夷山茶葉。
200多年前,以武夷山下梅村為起點的“萬里茶道”經由中國八省和蒙古,直至俄羅斯圣彼得堡,成為與漢唐“絲綢之路”、西南“茶馬古道”、宋元“海上絲綢之路”齊名的一條中西方物質文化交換國際大通道。200多年后的今天,作為“萬里茶道”海陸雙起點的武夷山通過舉辦第三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fā)展中蒙俄市長峰會,以茶為媒,串聯起茶道沿線中蒙俄三國200多個城市和地區(qū),共同推動“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祖孫三代齊返鄉(xiāng)
15日一早,周麗華就帶著60多歲的母親和6歲小女兒來到下梅萬里茶道雕塑廣場,觀看萬里茶道峰會的開幕式和萬里茶道(武夷山)城市標志雕塑揭幕儀式。
為重現當年的風貌,武夷山市在下梅村建設萬里茶道雕塑和廣場、重新修建景隆碼頭,對村里的祠堂、廊橋進行了修繕。在外地打工多年沒回過家的周麗華驚嘆道:沒想到下梅的變化這么大!隨女兒在外生活的周母也笑著說:“下梅村更美了!”
提及此次全家返鄉(xiāng)來“湊熱鬧”,周麗華感慨良多:“我們就算天天和孩子說你的家鄉(xiāng)下梅是萬里茶道的起點,也不如帶她回家親身感受一番。她記住了,以后和別人聊天,也會知道介紹自己是來自武夷山,老家曾是萬里茶路的起點。
“萬里茶道”沿線城市代表在參觀下梅村
外國游客在下梅村茶葉商鋪品嘗大紅袍
古村落迎來良機
清晨六點,金楊忠和妻子陳露就來到下梅村的景隆碼頭,為今天在梅溪上的竹筏開排做準備。帶隊的竹筏公司副經理李崇明告訴我們:“從前的下梅,竹筏只是水上運茶工具的一種,多用于短途運輸。通過竹筏或小木船將茶葉運到更大的碼頭。今天在梅溪撐運茶竹筏,是為了重現當年場景,讓游客一飽眼福?!?/p>
此次萬里茶道峰會在武夷山召開,有個消息格外令人振奮。據介紹,峰會上中蒙俄三方將簽訂《共同推動“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合作框架協議》,在萬里茶路的起點下梅村醞釀聯合申遺的第一步。
“希望這個好機遇能令我們村的發(fā)展和文化保護工作開展越來越好!” 下梅村培養(yǎng)的講解員之一小陳說,現在更多年輕人愿意留在村里干事業(yè)。茶旅事業(yè)辦得紅紅火火,就連快消失不見的麥芽糖、糖畫貨郎擔也重新出現在了古街上。
[FS:PAGE]
下梅古街茶飄香
下梅的古街一派喜氣,沿街商鋪門口掛上了過年才亮相的紅燈籠。家家茶鋪門口都有人在焙茶,茶香悠長。
“好茶!”一位來自南非的小伙子細細品過后,由衷豎起大拇指,用剛剛學到的這句中文稱贊。
“坐下喝杯茶?!辈璧昀习鍌兿騺硗目腿藷崆檎泻?。因為這句話,中蒙俄三國的市長、政府官員們在下梅村逛老街,品茶香。不同膚色、不同國度的人齊聚下梅,用或夸張或奇特的肢體語言交流著。
在下梅,與晉商合作的下梅鄒氏曾創(chuàng)立“景隆號”商號,販賣茶葉,富甲一方。如今,伴隨著武夷山茶旅產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下梅人又重新做起了茶葉生意。
鄒家后人鄒宗瑤拿起手中的一小包茶葉,指著茶葉包裝上的二維碼介紹:“你看,這上面的二維碼一掃就能加我們鄒氏景隆號茶葉公司的微信,看到我們的產品。這樣,再遠的客人也能聯系到我們,買我們家的茶葉。”
在鄒宗瑤看來,萬里茶道起點這個“頭銜”不僅是一個歷史標點,更是一張為茶葉品質提供保證的“燙金名片”:“我們父母那一輩守著老宅子賣茶,到我們這一代要用新方法,把茶葉賣到更遠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