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_98在线观看噜噜噜国产_亚洲网日本一区_台湾中文娱乐无码

在線留言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茶史茶俗

源遠流長武夷茶

發(fā)布日期:2012-08-30 22:20:40 訪問次數(shù):2205

文/黃賢庚


    武夷茶按歷史階段劃分,在元代前以團餅茶為主,明代時形成綠、紅茶,清初武夷巖茶(系烏龍茶類特稱)出現(xiàn)后,其作為烏龍茶的鼻祖,深為茶界仰慕。筆者在此主要簡介武夷茶史。
  

    *漢代已有傳說。二千多年前那位威風凜凜的漢武大帝就派大員“祀武夷君用干魚”,得下官進貢武夷茶后,初時極為贊賞,不久便棄舊迎新,將之罷黜,演繹了一段傳奇。大詩人蘇東坡?lián)俗珜懮⑽摹度~嘉傳》,將武夷茶擬人為葉嘉,贊賞之間,暗地里泄露出自己遭受不公的怨情。
  

   *唐代已見記載。唐時的武夷已被朝廷封名“名山大川”,武夷茶隨之也被奉為珍寶。職方員外郎孫樵(約825-885)在送茶給上司的附札中,將之擬為“晚甘候”,神之是“請雷而摘,拜水而和”的“月澗云龕之品”,囑咐“慎勿賤用之”。當時得此賞賜者,都受寵若驚。唐乾寧(894-894)進士、正字徐夤得惠武夷臘面茶時,深感“分贈恩深知最異”,特作詩以謝。
   

   *宋代處于鼎盛。宋代隱居、游歷武夷山的文人騷客日眾。游山品茗已成雅興。大理學家朱熹別出心栽在溪石上鑿灶煮茶,吟詩記趣。如今仙翁所遺石灶尤在,宛如有茶香細裊。宋時山中還興斗茶、分茶游藝。大文學家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把當時的情景描繪的激越人心:“其間品第胡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此當是茶史上記錄斗茶最完整的一首長詩。

    *元代正式成為貢品。唐、宋時的悄然入宮,使武夷茶名聲日顯。元代的統(tǒng)治者嗜茶成性,且頗具品茗功夫。丹山孕育、碧水潤滋的神種便成為首選。元大德六年(1302年)一個恢宏群構的御茶園便在九曲南畔依山而布。時有場工250戶,專制龍團鳳餅充貢。頗具傳奇色彩的“喊山”儀式便始于此間,據(jù)云:經官員、場工膜拜呼喊之后,茶即抽芽、井水顯漲,足見“皇恩浩蕩”,山茗也得趨炎。武夷茶入貢時長255年,雖給地方、茶農以沉苛,但客觀也擴大了武夷茶的影響。

   *明代制茶工藝大加改進。隨著開國皇帝朱元璋頒“罷龍團,改制散茶”的詔令,山民著力更改工藝。明后期崇安令招黃山僧傳松羅炒青綠茶之術,由于學不得法,加上產量日增,因此,所制松羅“經旬日,仍赤紫如故”。赤紫乃發(fā)酵紅茶之端倪。當?shù)厝舜蠖疾幌诧嬘眉t燈茶,偶間傳銷歐洲,卻為洋人視為珍寶,銷量逐增,工藝也由武夷山傳到周邊,乃直江西、安徽等地。

   *清初始有烏龍茶。烏龍茶亦稱作青茶,在武夷山特稱巖茶。制作工藝始于武夷山,有據(jù)可考,并非妄說。首先當感謝浙江錢塘布衣文人王草堂,王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應請來武夷山,修撰山志,17年后終老于此。他修志之中,作了不少雜記,《茶說》記錄的山中制茶工藝,與爾后、乃至今時的武夷巖茶手工制法相同,這是烏龍茶制法的最早記載,說明烏龍茶工藝源于武夷山。今人還要感謝時(1717-1720)在崇安為令的陸廷燦,這位愛茶的陸羽之后,將《茶說》編入其茶書《續(xù)茶經》,方便了今人查考。

   烏龍茶工藝的發(fā)明,這當是“茶之造”中的一個最后飛躍,自此六大茶類齊全。這里應充分肯定當時一批避清而遁入武夷山為僧的閩南人士所起的作用。巖茶獨有“巖骨茶香”,深為閩南富人及有閑之士青睞。據(jù)載,時賦閑在家的龍海藉太子太保蔡新把“食武夷,看魚水”為人生樂事,常掛于口。曾任永安縣令的彭光斗告老還鄉(xiāng),優(yōu)游郊野,遇一野叟。是時“食武夷”蔚然成風,“購武夷,五月至,至則頭茶……”,不少富人因之家道中落。據(jù)傳一富豪,因之上癮,而傾家蕩產,唯余一柄絕品紫砂,藏懷行乞,至此還不肯賣斷寶壺。武夷茶種、制做工藝也南傳,直達臺灣。

   民有所好,物即有市,營之有商。武夷茶先集市于本邑下梅村,后移至星村(主要是紅茶)、赤石街。那時山上號稱99座茶廠(至今尚可憶出70多家),山下60多家茶行(莊)。當年的小鎮(zhèn)赤石巖韻飄香,舟筏泊岸,燈紅酒綠,行人摩肩,據(jù)云“金崇安”因此而得名。經營茶者為漳泉、潮汕、廣州三邦。北閩收茶,沿海行銷,或外運出國,供華僑所需,因此巖茶又有“僑銷茶”雅名。精于商者,先是包廠定購,后便買廠自行產制,集產銷一體,大得其利。據(jù)載泉州商人張泉苑購得慧苑東廠后,躊躇滿志,夸言“得此茶廠,天下定也!”,可見其得之豐。張老板的巖茶自行銷售,從不批發(fā),并掛牌告示“只此一家,別無他號”。以誠招客,美談至今尤傳。其時茶價與銀無等身,大宗交易都以黃金和銀元折算,可謂彌足珍貴。

   火爆的茶市引得周邊茶商紛至沓來?!安璨坏轿湟牟幌恪焙姥砸搽S之而出,牢騷也跟著而起。連當時的政和縣令蔣周南也無可奈何地哀嘆:“列肆武夷山下賣,楚材晉用悵如何!”山人盡天時、地利,繁榮一方,給武夷史上平添了一個亮點。[FS:PAGE]

   *民國期間武夷山成為茶葉科研基地。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幽香醇厚的巖茶,不脛而走,迅速傳遍華夏大地。一批茶界專家及志于茶葉人士,不顧此地“紅白拉鋸”之危險,和日冠封鎖、巖茶銷路阻斷的困境,負笈提囊、翻山越嶺來到日冠鐵蹄未踏的武夷山,先后有張?zhí)旄?、吳覺農、王澤農、莊任、吳振鐸、林馥泉等,歷經十二年苦心經營“示范茶場”、籌辦“茶葉研究所”,致力中華茶事。近水樓臺之武夷茶葉得浩月之光,不僅量上得以恢復,而且佳品奧秘也得以揭示。一部《林馥泉巖茶調查》被后人研讀、引用了幾十年。山人對先輩們的功績銘刻在心、編寫于志。

   *改革開放后的崛起。新中國成立初期,巖茶輝煌不減。隨著批資本主義和“以糧為綱”,巖茶風光不再。好在國家改革開放,巖茶又枯木逢春,產量逐年增加,大紅袍繁育成功,基本保持了母樹大紅袍的特征,已批量上市;武夷茶藝走南闖北、出國飄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茶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桂冠疊戴,武夷巖茶又煥發(fā)青春。(自《武夷山資訊》)

                                                                                     

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