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漢代。據(jù)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到清代初年出現(xiàn)了巖茶制作的完善技藝,首開烏龍茶制作的先河。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武夷巖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著名的僑銷茶。武夷巖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后,倍受當?shù)厝簭牡南矏,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鑒評武夷之優(yōu)劣,清代梁章鉅早已提出活、甘、清、香四字,因武夷巖茶是重味以求香的品類,這是鑒別武夷巖茶的最重要的原則,香有純與不純,銳短與幽長、青與熟、重與飄等區(qū)別;味有濃淡厚薄、韻的顯露程度和持久性長短之分。
活:潤滑、爽口有快感而無滯澀感,喉韻清洌。甘:回甘時間短而快捷,清爽甘潤。清:清純不雜,清快舒適,清麗明亮(指茶湯、葉底)香:口含茶湯有芬芳馥郁之氣,沖鼻而出,飲后有齒頰留芳之感。濃:濃而厚醇,無明顯苦澀感。厚: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持久不變,可謂舌本常留甘盡日之感。韻:巖骨花香中的巖骨而言。持久性:口腔舒適快感的持久性,而不是苦澀及雜味的持久性,優(yōu)質茶應飯前飲茶,飯后尚感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