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墻內開花墻外香”的茶類,一種幾乎被國人遺忘的紅茶,一段爭論了400多年的問題——世界紅茶的祖宗到底是誰?具體的起源時間為何時?日前,隨著《武夷正山小種紅茶史研究》課題成果經過專家組鑒定,世界紅茶始祖——武夷正山小種的神秘面紗被層層揭開,使得這一課題成為——
一個喚醒人們記憶的課題
12月16日,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望崗館會議廳。
“……該課題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紅茶史研究的空白……”。當《武夷正山小種紅茶史研究》課題成果鑒定會專家組組長、國家茶葉質檢中心主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院長駱少君宣讀完鑒定意見,在茶史界爭論了四個多世紀的有關紅茶起源、傳播、興衰等種種問題終于塵埃落定。武夷正山小種——這個幾乎被人遺忘和滅絕的紅茶品種,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引起人們的關注。
該課題是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黨委書記、林業(yè)高級工程師鄒新球,經過5年的潛心研究而成的。
林業(yè)專家的紅茶課題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內有個小村子叫桐木村,武夷山市星村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是國際著名的生物模式標本產地。村民主要生活來源是毛竹和茶葉,茶葉即為正山小種紅茶。傳說,桐木村是世界紅茶的發(fā)源地,正山小種紅茶是世界紅茶的始祖,是17世紀英國女皇和皇后的專飲茶,曾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盛行歐洲的“下午茶”就是由她誘發(fā)的。據《武夷山志》載,19世紀,是武夷紅茶的鼎盛時期,那時在正山的范圍內就有茶廠99個,年出口紅茶達7000擔,即使在在外貿包銷的年代也有3600擔,全市紅茶出口則達26萬擔。
2001年,新調入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不久的鄒新球在進社區(qū)(桐木村)調研時發(fā)現,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此之好,有著如此輝煌歷史的正山小種紅茶并未給當地村民帶來財富,村里只有2個瀕臨倒閉的茶廠,滿山的茶青村民不愿采摘,甚至改茶山種毛竹,全村產量不足200擔,茶價極低而且還賣不動,一家叫元勛茶廠的企業(yè)積壓的貨物達100多萬元。鄒新球還發(fā)現,雖然茶史界公認紅茶發(fā)源于福建武夷山桐木村,但這段歷史卻含混不清:紅茶具體是什么時候起源?是怎么起源的?為什么深藏這樣大山里的茶葉能傳播到歐洲而且能風靡?誰是這傳播的使者?是什么時候傳播出去的?傳播的路線怎么走?為什么一個小村莊會成為蠻聲國際的著名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等等太多的疑問讓這位林業(yè)專家敏銳意識到,搞清武夷正山小種紅茶的這些歷史問題,不僅能掀開這位紅茶始祖神秘的面紗,還世人正山小種紅茶本來面目,而且還能提高正山小種紅茶的知名度,恢復其應有的價值,增加當地群眾收入,從而達到保護區(qū)內森林資源的目的。從那時起鄒新球利用所有業(yè)余時間,大量搜集這段時期的有關歷史資料,全身心投入其中去解開一個個謎團。
記得在解為什么正山小種紅茶出口的紙箱上都印著Lapsang Souchong的英文字母,他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在《大英百科全書》里他看到了這樣的解釋:“語音來源不祥,起源1878年”。為此,他查資料,遍訪專家、民間老人和茶人,最后得出“1853年福州港開埠后,正山小種紅茶均從福州港外銷,為區(qū)別于19世紀60年代出現的閩東功夫紅茶,國外按福州地方口音稱正山小種為lapsang sonchong,意即松材煙熏小種”的結論。鄒新球說,那天當他解開這個迷時,竟高興的在房間里來回踱步,一個晚上睡不著,血壓因此又高了許多,吃藥都來不及。據了解,在這個課題研究中,鄒新球解開這類謎團有10余處,前后易稿23次。
一個喚醒人們記憶的課題
12月16日,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望崗館會議廳。
“……該課題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紅茶史研究的空白……”。當《武夷正山小種紅茶史研究》課題成果鑒定會專家組組長、國家茶葉質檢中心主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院長駱少君宣讀完鑒定意見,在茶史界爭論了四個多世紀的有關紅茶起源、傳播、興衰等種種問題終于塵埃落定。武夷正山小種——這個幾乎被人遺忘和滅絕的紅茶品種,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引起人們的關注。
該課題是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黨委書記、林業(yè)高級工程師鄒新球,經過5年的潛心研究而成的。
林業(yè)專家的紅茶課題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內有個小村子叫桐木村,武夷山市星村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是國際著名的生物模式標本產地。村民主要生活來源是毛竹和茶葉,茶葉即為正山小種紅茶。傳說,桐木村是世界紅茶的發(fā)源地,正山小種紅茶是世界紅茶的始祖,是17世紀英國女皇和皇后的專飲茶,曾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盛行歐洲的“下午茶”就是由她誘發(fā)的。據《武夷山志》載,19世紀,是武夷紅茶的鼎盛時期,那時在正山的范圍內就有茶廠99個,年出口紅茶達7000擔,即使在在外貿包銷的年代也有3600擔,全市紅茶出口則達26萬擔。
2001年,新調入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不久的鄒新球在進社區(qū)(桐木村)調研時發(fā)現,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此之好,有著如此輝煌歷史的正山小種紅茶并未給當地村民帶來財富,村里只有2個瀕臨倒閉的茶廠,滿山的茶青村民不愿采摘,甚至改茶山種毛竹,全村產量不足200擔,茶價極低而且還賣不動,一家叫元勛茶廠的企業(yè)積壓的貨物達100多萬元。鄒新球還發(fā)現,雖然茶史界公認紅茶發(fā)源于福建武夷山桐木村,但這段歷史卻含混不清:紅茶具體是什么時候起源?是怎么起源的?為什么深藏這樣大山里的茶葉能傳播到歐洲而且能風靡?誰是這傳播的使者?是什么時候傳播出去的?傳播的路線怎么走?為什么一個小村莊會成為蠻聲國際的著名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等等太多的疑問讓這位林業(yè)專家敏銳意識到,搞清武夷正山小種紅茶的這些歷史問題,不僅能掀開這位紅茶始祖神秘的面紗,還世人正山小種紅茶本來面目,而且還能提高正山小種紅茶的知名度,恢復其應有的價值,增加當地群眾收入,從而達到保護區(qū)內森林資源的目的。從那時起鄒新球利用所有業(yè)余時間,大量搜集這段時期的有關歷史資料,全身心投入其中去解開一個個謎團。
記得在解為什么正山小種紅茶出口的紙箱上都印著Lapsang Souchong的英文字母,他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在《大英百科全書》里他看到了這樣的解釋:“語音來源不祥,起源1878年”。為此,他查資料,遍訪專家、民間老人和茶人,最后得出“1853年福州港開埠后,正山小種紅茶均從福州港外銷,為區(qū)別于19世紀60年代出現的閩東功夫紅茶,國外按福州地方口音稱正山小種為lapsang sonchong,意即松材煙熏小種”的結論。鄒新球說,那天當他解開這個迷時,竟高興的在房間里來回踱步,一個晚上睡不著,血壓因此又高了許多,吃藥都來不及。據了解,在這個課題研究中,鄒新球解開這類謎團有10余處,前后易稿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