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建盞的釉面亮黑如漆,便于斗茶時觀茶色,驗水痕。正如蔡襄《茶錄》中所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汶如免毫,其坯微厚,火高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皆不用。”蔡襄認為白色茶適合用黑碗,建安燒制的茶碗色黑,紋如兔毫,胎厚不易冷卻,最好用。其他地方燒制的不是胎太薄就是釉色不夠黑都不如建盞。另外建盞中大宗質(zhì)量上乘的束口盞,在盞壁距口沿約6或7毫米處,向內(nèi)作成一同圓滑的凸圈,此凸圈是注水量的標(biāo)準(zhǔn),起標(biāo)尺的作用,因為點注時乳霧洶涌溢盞而起,故要求茶湯適中,否則“茶少湯多則云腳散,茶多湯少則粥而聚!
總而言之,建盞的器型和釉色正好迎合了當(dāng)時武夷茶的品飲方式,同時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也迎合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觀念。武夷茶的出名,促使了建盞的走俏。建盞與建茶(武夷茶)的“珠聯(lián)璧合”共同演繹了宋代武夷茶文化,同時也使宋代茶文化成為中國古代茶文化史上最燦爛的章節(ji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