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一船煙雨
品味專業(yè)作品之武夷巖茶——舌根未得天真味 鼻觀先聞圣妙香
引子
相傳,一介書生蔣晨,在武夷山小九曲渡口留下了“此大塊賜我以文章耳”摩崖石刻,大有當年莊子和李白說此話時的風度。
茶可入道,茶可通神,巖韻散發(fā)的更多是文化信息。茶壺雖小,乾坤廣大,杯中人生,境界非凡。未飲之前,不妨先瀏覽一下武夷巖茶的花名和名叢,誰能想象她竟有近千個之多。有以茶樹生長環(huán)境命名的,有以茶樹形態(tài)命名的,有以成品的香型命名的。有以傳說之載植年代命名的,有以神話傳說命名的,不能說天花亂墜,但可以講天底下最美好的名稱都送給了巖茶。
為愛巖韻深,故做歲寒交。清朝閩北人蔣衡敬重巖茶若“君子人也”。說他高風亮節(jié),初見面目嚴肅,實則和而且正,開口十分苦澀,久則淡而清香,是位人中君子。蘇軾更是不可救藥。他把武夷巖茶譽為“葉嘉”,并為之立傳洋洋灑灑寫下上千言。
中國茶論幾十部,有關茶詩千首以上,其中歌詠武夷巖茶也有數(shù)十首。當你我舉杯,含英咀華之時,武夷茶文化更讓你我不可自拔。十八道程序的茶藝引人走進“和敬怡真”的茶道。漫步茶的神圣王國。以茶道茶藝為主的武夷茶歌舞。則把巖韻表現(xiàn)得有聲有色,武夷茶文化現(xiàn)已成為武夷山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內(nèi)容,了解這些再飲巖茶,細品巖韻,你會覺得,茶亦非茶,人亦非凡了。
山不高有高山之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qū)保存了地球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tài)生態(tài)系統(tǒng),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蟲的世界”、“天然植物園”的美稱,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與生物園”的世界自然保護網(wǎng)成員。
武夷山是中國名山之一,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有36峰、99巖之勝,峰巒疊嶂,怪石嶙峋,溪流縱橫。而產(chǎn)茶歷史更加悠久,宋代范仲淹譜歌道:“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早在唐代,武夷茶就享富盛名。宋元以來,山上茶事興盛,巖巖有茶,無巖不茶。
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巖韻更以茶產(chǎn)之奇而奇
《中國茶經(jīng)》云,“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產(chǎn)之奇而奇”。 武夷茶奇絕之處在于巖韻。初聞此說,頗覺高深玄妙,書法家潘主瀾以詩釋之“解得此中梁氏語,‘歸田瑣記’卻精祥”。將武夷巖茶的巖韻分為四品,一曰香、二曰清、三曰甘、四曰活。
而最具飲食男女的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巖韻作了具體的描寫“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解燥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感。
范仲淹毫不夸張的告訴世人,”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蘇軾則非常感慨的說:”君不見武夷溪邊栗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前丁說的是丁謂,后蔡卻指蔡襄,兩人都是嗜茶如命,品茶有道之人。一時間武夷巖茶使“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道人白玉蟾擋不住巖韻的的誘惑,幾盞過后便高吟“水調(diào)歌頭”,“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天下名茶無數(shù),為何武夷巖韻獨具?中國當代茶圣吳覺農(nóng)先生等都認為,武夷巖茶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又因為兼取紅、綠茶制作之精華,所以巖茶品質(zhì)具有巖韻風格。故又有巖韻即“巖骨花香”之說.
“韻”、“骨”、重于“香”
武夷巖茶產(chǎn)于武夷山正巖的烏龍茶稱為武夷巖茶,素有“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的聲譽,并享有“活、甘、清、香”四絕之稱。其味甘澤而氣馥郁,去綠茶之苦,乏紅茶之澀,性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巖茶帶有蘭花香,具有特殊的巖韻,味醇回甘,潤滑爽口。
巖韻與巖骨實際上是同意詞,指滋味而言,是內(nèi)質(zhì)哂納感更深一層的表述,只能意會,很難口述,但亦說明“韻”、“骨”、重于“香”。評茶用語上稱茶底厚而有巖骨則韻顯,相反則底薄無骨則韻不顯,以及杯底香是否持久,若僅有濃度而無底,則非武夷巖茶而是洲茶或外山茶而已。同時亦有‘活色生香、舌本常留甘盡日、齒頰留芳、沁人心脾、香味兩絕”等形容。
除外形、色澤、整碎、凈度外,一般以香、味、湯色、葉底四因素綜合,以前二者為主,后者參考。幼稚茶的香氣一般以銳者需濃烈、幽者需清遠芳香馥郁的天然香、香氣持久性長則佳。滋味一般的醇厚甘爽、喉韻清冽,回甘快而潤,快感舒適,巖韻顯者更為可貴。茶湯要求清冽明凈,呈金黃或橙黃色,耐沖泡。葉底要求軟而不雜,紅點或紅邊鮮明。
碧水丹山,硝風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爍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武夷巖茶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它奉獻給人們的是獨特的 “巖骨花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