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結合的國際化之路
國際茶業(yè)電子商務平臺項目,是楊江帆團隊在全國開展的第一個此類項目,已獲得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重點立項,項目成果將入駐茶葉現代服務中心板塊。
該板塊規(guī)劃于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qū),高爾夫俱樂部西側。項目包含三個子項目——國際茶業(yè)會展中心(已建成)、國際茶貿城、國際茶葉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商務平臺與茶貿城合二為一,規(guī)劃用地100畝。
這個電子商務平臺將采用中文、英文、日文、俄文、法文、德文、阿拉伯文等10個語種,交易模式采用B2B、B2C、 C2C等國際先進電子商務模式。
“把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結合起來,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下,我們中國人不能落后!睏罱f。
年初以來,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茶葉電子商務第三方平臺”已開始試運營,眾多武夷山知名茶葉品牌已在網上取得突破百萬元的銷售成績。
其實,這些項目的國際性,不僅體現在技術的國際化視野,還體現在經營的國際化視野。海峽茶學院的國際辦學理念獨具特色,建成后,將在3年內形成每年接待600名海外交流學生的能力。其中,該項目把目標定位在吸引海外孔子學院學生上,把海峽茶學院建成國內首家海外孔子學院的中國茶文化學習實踐基地,這在國內茶學界也是一項創(chuàng)舉。
楊江帆深有感觸地說,武夷山是世界的武夷山,單就它的兩面“世遺”的金牌,足以讓世界驚艷,我們要用國際化的理念把它經營好,才能獲得世界性的回報。
飛架兩岸的“茶緣之橋”
“福建與臺灣有深厚的‘茶緣’,臺灣名茶大都源于武夷山和安溪。一直以來,武夷山與臺灣以茶為媒,在各方面來往密切。臺灣在茶葉科技與營銷上有許多成熟的經驗,值得祖國大陸茶人學習!睏罱f。
開啟兩岸茶緣經濟,打造海西新亮點。這個思路也貫穿在楊江帆團隊的規(guī)劃中。
規(guī)劃中的海峽茶學院,將每年招收兩岸學生260人,四年在校生規(guī)模1000人左右;年接待臺灣交流生200人。在與臺灣高校合作辦學中,將根據不同專業(yè)實行靈活師資,引入臺灣的教師前來講學,培養(yǎng)通曉兩岸茶業(yè)發(fā)展與技術的高端人才。
位于武夷山仙店的茶葉精深加工科技園區(qū),擬規(guī)劃面積300畝,將設立臺資茶企園板塊,重點向臺灣招商,吸引技術成熟的臺灣茶葉深加工企業(yè)入駐。這將是大陸首個以臺商茶企為主題的招商項目。
有知識的交流,有產業(yè)的交流,海峽兩岸茶業(yè)經濟的“新茶緣之旅”將在武夷山下啟程。
重品茶韻的“回歸之旅”
到武夷山游山玩水,人們還可以在獨具特色的武夷茶韻中做一番神游。楊江帆說,山、水、茶都是武夷文化中的瑰寶,遺憾的是茶之旅一直被人們所忽視,因此,規(guī)劃為“茶之旅”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筆,就是茶文化生態(tài)旅游,總投資將達到3.5億元。項目選址武夷山景區(qū)、蘭湯以北,包括現有大紅袍景區(qū)、“三坑兩澗”(牛欄坑、倒水坑、慧苑坑、悟源澗、流香澗)、天心永樂禪寺、水簾洞景區(qū)到赤石次入口,以及赤石入口到小竹林景區(qū)與高新公路交匯處的茶山。這片區(qū)域,是武夷巖茶的精華所在,是大紅袍母樹生長地,有極為豐富的景觀資源。
在規(guī)劃的五大線路中,最令人稱道的是崇陽溪“水上茶旅”的人造工程。規(guī)劃擬在三姑橋南面200米處的河道上修一座2.5米高的攔河壩,提升三姑至赤石的崇陽溪水位,同時疏浚河道,使其能安全行駛宋明畫舫,在溪的東岸配合武夷山濱江大道建成茶榭、茶樓、茶療、茶莊等以茶為主題的沿河景觀大道,以宋明畫舫作為交通工具,畫舫上以茶藝形式向游人展示茶文化藝術。
重拾茶業(yè)旅游的價值,楊江帆和他的團隊引入了一系列新的旅游形態(tài)。如工業(yè)旅游,讓游人到茶廠體會做茶的樂趣;養(yǎng)生旅游,建立茶葉養(yǎng)生館,在餐飲、保健、休閑等方面,讓游客體會各種茶養(yǎng)生項目。
山、水、茶,依英國著名文化學者克拉克·威斯勒的文化特質理論,這三者都是武夷文化特質的“綜合體”,尤其是在一片小小的茶葉上,綜合了數千年的武夷文化內涵。今天,當《武夷國際茶文化藝術之都的建設規(guī)劃》出爐之際,我們又看到了一項新的文化綜合工程啟動了。
“國際茶文化藝術之都”會成為武夷文化新的時代演進嗎?或許,這張藍圖的獨具匠心已經給出了答案的線索。 (黃旭輝 徐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