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營銷(一)
|
發(fā)布日期:[09-11-17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業(yè)公司] | |
|
第二節(jié) 營 銷
唐宋時,茶禁甚嚴,“載建茶入海者斬”。明初還規(guī)定:“銖兩茶不得出關!(見陳繼儒《茶小序》),因而限制了武夷茶的傳播。
明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攜帶大量包括武夷茶在內的各種名茶做為禮品贈給各國,打開茶葉之門,外銷從此開始。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從澳門收購武夷茶,經爪哇輸往歐洲試銷。
明末清初,茶禁松弛,朝廷允許民間進行茶葉貿易,武夷茶出口大量增加。由于當時還實行海禁政策,海路不暢通,陸路上則出現了由山西商賈組成的茶幫,專赴武夷山茶葉市場采購茶葉運往關外銷售。其時武夷茶便越分水關至江西河口上船,由信江順流而下波陽,沿著“絲綢之路”的路線,躍身于國際市場。
明崇禎十一年(1638),俄國大使斯塔爾科,在恰克圖以貂皮、麝香等物,從蒙古商人門塞手中換得武夷茶64斤帶回彼得堡,獻給沙皇,從此沙皇及朝廷貴族便愛上武夷茶。隨后俄國就從中國進口茶葉。清康熙三年(1664),俄國商人向英國國王送了一普特的中國武夷紅茶,受到皇室的青睞。隨后英國朝廷官員也從東印度公司運銷市場得到茶葉,逐漸品嘗起茶的味道。于是茶葉又從彼得堡來到倫敦的商店,出現在歐洲市場。茶葉在西歐有了市場,俄商對茶葉需求量就與日俱增,成為當時中俄貿易的主要大宗商品。清朝理藩部會奏稱:“蒙古商務,向以茶葉為大宗!
康熙十九年(1681),江西茶商、山西茶幫,經過數度與俄商貨物交換接觸,獲得厚利,便沿信江抵武夷山下的河口鎮(zhèn)(鉛山縣城),過分水關,來到閩北茶葉集散地——下梅、赤石,設棧收購,建廠制茶。當時星村、赤石茶行林立,生意興隆,分別被譽為小蘇州和小上海。民國《崇安縣新志·物產篇》載:“清初茶市本在下梅,道光咸豐年間,下梅廢而赤石興。盛時每日竹筏三百張,轉運不絕。紅茶、青茶向由山西茶客到縣來采辦,運往關外銷售。一水可通,運費節(jié)省,故武夷之利,較從前不啻僅蓰(蓰,五倍之意)。”山西幫茶商運載磚茶、布疋等物資到庫倫和恰克圖參加互市,一條自崇安武夷山經鄰縣——江西鉛山縣北上直至恰克圖的陸路運茶之路應運而生,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fā)展,溝通了國際商品交流。清同治《廣信府志》引《紫溪橋記》云:“鉛山為八閩門戶,車馬之音,晝夜不息!薄蹲x史方輿紀要》也記載:“縣(崇安)西北分水嶺上,接江西鉛山縣界,……商旅出入恒為孔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