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巖身后,是一座如刀切、似斧劈的巨大巖壁,穹崖似碩大的城墻,直上直下,高矗天際。峰體南低北高,橫亙600余米,高150米,宛如一扇巨大的屏風(fēng)。峰壁有幾處深深的斑痕,如同紅潤的巨大掌印。因受峰頂巖面風(fēng)化殼滲出水和雨水的長期侵蝕,巖壁上又形成許多自上而下的平行巖溝。巖溝間距由0.5米至4.5米不等,長度視巖壁高度而定,從3.5至50米、150米。每當(dāng)西斜的陽光照射巖壁,條縷更加分明,若逢雨天,雨水從巖頂順著直溜溜的溝道飛瀉直下,像匹匹白布垂掛。民間傳說,這些斑痕和溝道是仙人留下的:很久以前,九重天上的織女每天都采集五彩云錦,配上金絲銀線,織成綾羅綢緞獻給王母娘娘。一天清晨,挑擔(dān)送布的大手仙挑著云錦路過武夷山,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放下?lián)佑瓮妗4牭教鞂m的鐘鼓聲急忙要回天時,才發(fā)現(xiàn)綾羅綢緞已被晨露打濕。于是,飛上巨巖巖頂,把一匹匹綢緞抖開,垂掛于巖壁,并伸出大手將布撫平。不料剛到正午,錦緞就被艷陽曬化了,溶進了光滑的巖壁,連大手仙按錦緞的手印也嵌留在巖壁上……從此,這塊巨石就稱仙掌峰,也叫曬布巖。宋著名道士白玉蟾道:"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蔥積綠苔。"這種曬布巖景觀在中國其他丹霞地貌區(qū)也有不同程度的發(fā)育。但據(jù)中國丹霞地貌專家、中山大學(xué)地理系教授黃進論斷,"以武夷山的曬布巖最為典型,最為奇特,規(guī)模也最大"。"逢到雨天,曬布巖上的小溝皆成為白色的小瀑布,猶如萬道銀蛇下地,并發(fā)出嘩嘩之聲,蔚為奇觀。"(黃進:《武夷山丹霞地貌研究》)
仙掌峰是武夷山最大的一塊巖壁,渾然完整,無一處裂隙,構(gòu)成一座巍然屹立的單斜斷塊山峰。古人贊其"世上有石皆奴仆,天下無山可弟兄"。由云窩從仙掌峰南端沿峰脊拾級而上,可直登天游峰,途中有半山亭。這里既是游客小憩之所,更是觀賞山光水色的理想去處。站在那里,可仰視天游的雄姿,直觀隱屏、接筍諸峰,俯瞰五曲、六曲及云窩茶洞風(fēng)光,盡情欣賞武夷秀色,別有一番情趣。從云窩,經(jīng)茶洞,由仙掌峰登726級上天游,再從后山下山,正好是半天的游程,所以,當(dāng)年國務(wù)院副總理谷牧游仙掌、天游后,陪同人員問他有什么感想,谷牧副總理風(fēng)趣地說:"武夷山確確實實是秀拔奇?zhèn),小中見大,你們用一塊石頭就對付我一個下午。"
仙掌峰之麓巖壁上有明萬歷年間隱居云窩的陳省書刻的四個擘窠大字"壁立萬仞",書法雄健。"仞"為量詞,古稱7尺或8尺為一仞。"壁立萬仞"既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又比喻武夷山文化內(nèi)涵的高深。峰壁還有"仙掌峰"、"仰之彌高"、"見面石"等巖刻多方,還鐫刻了明末青年遺臣方以智削發(fā)為僧(釋無可)后題刻?quot;南無阿彌陀佛"。這些巖刻主要是闡揚了朱熹贊譽仙掌峰"聳一石為一山"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