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西側有開源堂道觀。這里原是佛寺,后為道士所占。元、明、清三代屢有修建,稱為三元庵。清以后稱為桃源觀。民國25年(1936),華僑領袖胡文虎和原海軍部部長薩鎮(zhèn)冰聯(lián)袂來游,由胡文虎捐資重修,并題寫觀額"小桃源"(已佚)。20世紀70年代后,再次整新修建,1983年,經批準對外開放,有道士2人,道姑4人,是目前武夷山較為完整的道觀,也是武夷山道教活動的中心。道堂匾額書"桃源洞天"四字,兩側楹聯(lián)是道士從當年老子西出函谷的樓觀臺請來的老子十四字"合字"養(yǎng)生訣,釋文為"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觀前寶鼎峙立,香煙繚繞。 金磚石 道觀之側有一塊蒼石斜插兀立亂石磊巖之間,山民稱之為金磚石。傳說石罅中曾有銅佛一尊,極其珍貴,可見而不可取,但現(xiàn)已不見此佛像。金磚石下奔涌一泉,泉水甘冽純美,名金磚泉,又名高泉。清泉繞觀,曲曲折折地流經巖下,潺注入田間,巖上勒"高山流水"。金磚泉注入開源堂前的田畦、果圃后匯入小池。池水清澈明亮,晝映旭日,夜攝月輝,故稱為"日月潭",池畔小石刻隸書潭名。 桃源洞周圍還有三仰峰、雙乳峰、三層峰、鼓樓巖諸景,但因路遠難行,游人罕至,一般游罷桃源洞,即由此返回云窩。
返回首頁 | 關于國旅 | 聯(lián)系我們 | 公司榮譽 | 網上預訂 |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