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溪至玉女峰下浴香潭再折向東流,進(jìn)入一曲。一曲盡于晴川平原,長約一公里,溪流兩岸木竹掩映,視界平曠。北岸,幔亭峰翠屏如玉,大王峰巍峨雄偉,鐵板嶂橫亙綿長,水光石翰墨生輝;南岸則獅子峰雄踞溪口,觀音巖怪石奇磊,兜鍪峰金戈鐵馬。群峰錯落羅列,層疊競秀,或瀕臨溪曲,或崢嶸微露,山嵐水影爭奇艷。筏舟駛過水光石后,進(jìn)入一條綠竹護(hù)掩的水港,至武夷宮景區(qū)的宋古街飛云樓的下方停筏上岸。古時逆游九曲則從此處開始,故朱熹《九曲棹歌.一曲》詠道:“一曲溪芝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
兜鍪峰
溪南一峰峻拔挺立,山勢前高后低,有如古代武士的頭盔,故用頭盔通稱“兜鍪”作為峰名。明清兩代的《武夷山志》均記載:“西壁有空,內(nèi)藏兩船,舳艫俱全,俗稱擱船巖。”但據(jù)福建省博物館考古隊于20世紀(jì)90年代初實地考察,船棺早已無存。此峰又名賭婦石,南宋名臣李綱題詩日:“仙人戲賭翠昭然若蛾眉,空有余花照夕暉。云月娟娟風(fēng)裊裊,尚疑玉質(zhì)在簾幃!贝娨猓(dāng)系古時傳說有眾仙聚此仙姑們以云霧為簾幃,藏匿其中,故作嬌聲,仙道們則循聲辨人以賭勝負(fù),故山民俗稱此外為賭婦石。峰麓有九峰書院,又名為詠歸堂,原為南宋理學(xué)家蔡元定所構(gòu)建,后傾圯,元定之子蔡沈和孫蔡抗曾先后兩次復(fù)建。至明代,十世孫蔡珙再次鼎新,現(xiàn)僅存遺址。
大小觀音巖
兜鍪峰東側(cè),兩巖毗連,而巖體略有大小。巖韻奇特,重山疊嶂,花卉叢生,藤蘿牽繞,螺髻堆翠,山民喻之為觀音大士頭上的高髻,故名大小觀音巖。明代文士蘇伯厚贊日:“巖怪石擁青螺,面面人看是普陀。欲識個中真色相,一輪明月印清波。”
鐵板嶂
位于溪北,峰麓瀕臨九曲溪,與二曲的玉女峰隔溪相峙,民間傳說是鐵板怪幻化為巖嶂,日夜監(jiān)視玉女與大王,不讓他們幽會,故面目可憎,鐵青猙獰。然而該峰確實以峭峭崢嶸著稱。它盤衍數(shù)里,可與六曲的仙掌峰爭長。峭壁千仞,則稍遜于仙掌峰。峰體方整碩大,橫亙于一曲、二曲界內(nèi)。鐵板嶂之麓一墜石臨溪而立,形似儒士頭戴的方巾,故名儒巾石。山民敷衍為大王欲挽玉女因而長伸手臂。石壁上飧有南宋學(xué)者蔡杭(號九峰)的題詞“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美哉山河,真人世之希覯也。”
水光石
又名晴川石,位于鐵板嶂的峰麓稍東,臨溪北岸而立,高約數(shù)丈,朝暉夕照,時把曲水波光映射于巖石之上,故名。石上勒刻甚多,情趣各異,有題刻景名的“水光”、“九曲溪”、“一曲”等,有贊美景觀的“名山大川”、“引人入勝”、“山水奇觀”、“萬丈丹青”、“漸入佳境”;有抒發(fā)儒家思想和情趣的“修身為本”、“智動仁靜”、“鳶飛魚躍”、“興來獨往”等;有抗倭名將戚繼光游覽時勃發(fā)的豪興:“大丈夫既南靖島蠻,便當(dāng)北平勁敵,黃冠布袍,再期游此!绷碛幸环筋}寫鼎新改建王陽明祠堂于沖佑觀之側(cè)的石刻。水光石的摩崖石刻共30余方,字體多樣內(nèi)涵深廣,體現(xiàn)了中國書法之美。此處原有水光渡,為溪南溪北的游客輻湊、薈萃之地。巖石之巔原有溪光亭,現(xiàn)已修葺一新,取名觀景臺,是游客拍攝以玉女峰為背景的最佳景點。
大王峰、幔亭峰
鐵板嶂東鄰大王峰,再東為幔亭峰,兩峰之麓相連。
石門、鯉魚石
一曲將盡之處,有一組肖形溪石組成的景觀,名石門、鯉魚石。石門比擬為龍門,鯉魚石則躍躍欲試,希冀飛騰,俗稱鯉魚跳龍門。此為古時乘舟逆游九曲溪初進(jìn)一曲之處,景物寓意游程吉利,前途發(fā)達(dá)。石上有題刻:“石門”、“靈源一派”。寓為道家仙境東大門。過石門,竹筏至武夷宮碼頭,九曲溪游覽全程結(jié)束。舍筏上岸,就是武夷宮——大王峰景區(q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