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溪自臥龍?zhí)墩哿鳀|向,經(jīng)雷磕灘即到三曲。三曲的主要景點,位于溪南有小藏峰、宴仙巖:溪北則有仙釣臺、上升峰、升日峰、仙游巖等。三曲最吸引游客注目的是深藏于小藏峰的數(shù)具架壑船棺。朱熹在《九曲棹歌。三曲》中曾詠道;“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贝送,還有虹橋板以及仙釣竿等。這些距今三四千年的人文景觀與本曲各具異態(tài)、爭奇斗艷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九曲溪旅游中的又一高潮。
仙釣臺
進入三曲,溪北一塊巨石尖峭獨立,隔溪與大藏峰遙相呼應(yīng),巖體如翹首東向的艨艟巨船。船頭高昂而船身向西斜緩。移舟換景,此巖從另一角度審視揣摸,又像一個老拙的仙翁,戴笠披蓑臨溪垂釣,故名負釣臺,又名釣魚臺。仙釣臺右壁有洞名真武洞。據(jù)舊志記載,洞內(nèi)有兩具船棺,盛有仙蛻數(shù)函及瓷甕爐鼎之屬。洞外恰又有斜插于巖隙的三根木棍,屬于虹橋板之類,已歷數(shù)千年而不朽,山民稱之為仙釣竿。明代文士蘇伯厚題詩吟道:“仙子何年把釣竿,古臺依舊勢。嚴陵老去能游此,不住桐江七里灘!
車錢巖
位于仙釣臺東,瀕臨溪畔。舊山志載:昔時皇太姥曾經(jīng)駕馭裝滿錢幣的牛車抵達此巖,故名。巖體呈柱狀,巖頂有南宋名道士白玉蟾煉丹用過的丹灶,所以又名金鼎峰,山民簡稱之為金峰。南宋名相李綱有詩云;“我欲云崖結(jié)茅屋,待從老姥借車錢!
升日峰
車錢巖后一峰,因山勢高峻,得霞光之先,故山民稱其為升日峰。明代文人馬林森詩云:“朝暾指扶桑,羲和展六龍。倏忽金輪現(xiàn),看看上此峰。精光騰碧漢,神采麗穹窿,瞳睚山谷曉,閃爍溪水紅。。。。。!泵魅f歷十三年(1585),武夷山籍學者江騰鯇在峰麓建夢筆山房讀書。山房中有致曲堂、元霜閣、花萼臺、九霞塢、五芝窩、曜金池等,均早已廢棄,迄今僅存天然景觀,如泉居洞、金光石、芙蓉洞、漱玉泉等。另從側(cè)面揣摸此峰。又與猿人化石極其形似,所以山民戲稱它為猿人石。
上升峰
位于升日峰西,尖聳童巔,無徑可躋峰頂,傳說古時張湛經(jīng)此峰升入天界,成為武夷十三人之一,故名。又因峰巖通體呈紅紫色,又名紫峰。明代文士王應(yīng)槐吟詩道出其中奧妙之處:“飄飄凌紫霞,颯颯鳴天風。泠泠環(huán)佩音,翩翩青鳥從。杳杳空山中,寂寂無人蹤。在昔張真人,上升于此峰!
宴仙巖
位于三曲南,巖勢奇峻,幽徑通頂,花英遍山,煙霞舒卷,傳為群仙共飲的歡宴之所,故名。元代學者林方有七律詩詠曰:“上到云梯絕頂峰,試窮幽磴訪仙蹤。懸崖蘚暈經(jīng)年雨,滿地花英昨夜風。日月往來蒼翠梢,煙霞舒卷畫圖中。群仙宴罷笙簫歇,萬壑松聲自羽宮!狈迓从斜彼纬跄耆纬绨部h令的趙擴(官至參知政事,謚號為清獻)所建的吏隱亭,已廢。亭旁的溪流中有濯足石,取自“濯足萬里流,大丈夫不可無此蘊藉”之意。
小藏峰
宴仙巖東一峰巍然屹立溪南,峰體奇聳,峭壁直削,這就是以存放武夷船棺最多而著名的小藏峰。從竹筏上舉目仰望,但見東側(cè)絕壁千尋,幾塊虹橋板縱橫交錯地架設(shè)于巖隙間,兩具架壑船棺擱置虹橋板上,一半插巖隙之中。一半懸陡巖空際,勢若凌云乘風鼓棹行駛。北側(cè)半壁的巖洞藏放一具船形棺木,傳為十三仙的蛻骨藏放其中,使人聯(lián)想到仙道仍安然棲息于半巖。臨近的另一個小洞穴則縱橫架插虹橋板,板上堆放一團稻草。洞前云霧蒸騰,纏繞飄浮,恍若點燃茅薪以備炊煮。此洞又名飛仙臺,巖下有學者吳震文的摩崖石刻“架壑船”三字。從玉女峰背面逾越土地嶺,緣著1983年新修建的小道和石磴可以直達峰巔。山頂稍平,俯視山下,深潭萬丈,令人目眩頭暈,好在險要之處有護身石欄桿。數(shù)千年以前古越族山民即由此峰頂墜船棺放入半巖的洞穴。此峰又名負船巖,是武夷山中安放架壑船棺最集中、最多具的場所,所以又有船場巖之稱。明代學者鄭主忠詩曰:“峰名小藏藏何物,萬仞懸崖架兩船,只為風波翻不著,故留人世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