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溪奔流過獺控灘折向東北,即進入六曲,流水曲折轉(zhuǎn)經(jīng)老鴉灘又折向西南,溪流呈大回旋之狀,成180度彎曲。竹筏破浪避礁急進,驚險刺激。六曲是九曲溪最短的一曲,但景點集中,著名景點響聲巖、天游峰、曬布巖、云窩等都集中在這里,是九曲溪興味最濃的一段游程。
響聲巖
位于溪南,臨水而立。這里是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精華所在,鐫刻著南宋至清代的23段摩崖石刻,其中尤以宋代的理學(xué)家朱熹題刻的“逝者如斯”最引入注目。它告誡人們時光的流瞬間無情,要十分珍惜時光的寶貴,閃射出古樸的哲理美。石刻群中還有朱熹的〈九曲棹歌.六曲〉、朱熹偕遨游至此的兩方題刻。朱熹的題刻如此密集地薈萃于一石之上,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巖石上還有宋儒蔡抗、我鄒應(yīng)龍和明儒湛若水的記游題刻,記載了宋明理學(xué)在武夷山傳播的盛況。元代名士徐夢奇、
逢辰和明朝歸隱官員陳省到此觀賞朱熹墨寶的題刻,也赫然列于巖刻之中。這些題刻與“天上山”、“一塵不到處”等紀(jì)勝石刻一道,促人舍舟登岸,一睹為快。
響聲巖的佳妙之處還在于可以傾聽回聲。除了身臨其境體現(xiàn)聽覺美之外,此處還驗證了老子說的“空是無,無是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道家之說。這是道家追求的空靈美。是超脫塵世、淡泊功利的一種境界。該巖與東側(cè)的梧崗東西相對,形成一個喇叭形的穹谷。穹谷所對的北岸,群峰環(huán)峙壁立,游人的歡笑聲在穹谷和北岸峰壁之間往返回蕩,經(jīng)久不息。響聲巖之名也由此而來。游人至此,都會大喊幾聲,體驗一下聲音回蕩的感覺。明陳省在巖壁上留下“空谷傳聲”石刻。
梧崗
位于響聲巖東側(cè),瀕臨溪曲,隔溪與云窩的伏虎巖相向。溪濱有一墜石,半浸水中,半露水面,名硯石。因為石體又酷似呆頭呆腦的墨魚,俗稱墨魚石。
老鴉灘
響聲巖下灘流湍急,水聲呼隆,回壁作響,若烏鴉聒噪之聲,俗稱老鴉灘。竹筏由此迅疾而過,似為響聲巖上朱熹題刻“逝者如斯”作了形象化的注釋。
天游峰、仙掌峰、云窩
由響聲巖東望,武夷山著名景點天游峰、仙掌峰、云窩展示眼前,端見峰巖兀立曲水之畔,峰腰磴道曲折縈回,峰頂亭閣秀麗玲瓏,游人如織,歡聲笑語此起彼落。清晨云海迷離,祥云環(huán)繞,遠近山峰隱約可見,便是朦朧美了。
鏡潭、曹家石
云窩下六曲與五曲交接轉(zhuǎn)彎處一潭深清如鏡,故名鏡潭。鏡潭南側(cè)巖石露出水面,名曹家石。傳說昔有曹姓者舉家避難過此,突然舟履,遇此石而得救,故名。石上原鐫“曹家石”三字,因河水長期沖刷,現(xiàn)已無從辨認(rèn)。旁又有石形似蝴蝶,名蝴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