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guī)Ц魑挥斡[一線天的幾個景點,就是一線天、樓閣巖、虎嘯巖、兜鍪峰,希望大家能喜歡。
各位朋友,面前的這座山,叫做靈巖。它高千仞,長數(shù)百丈,巖端傾斜而出,覆蓋著三個毗鄰的巖洞。左邊的是靈巖,中間的是風洞,右邊的是伏羲洞。大家現(xiàn)在跟我進巖洞。洞內很暗,請大家走好。好了,我們現(xiàn)在抬頭看,巖頂有一條裂縫,好像斧頭劈開的一樣,寬不足0.3米,長約100多米,從中漏進天光一線,好像跨空彩虹。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線天。
關于一線天的民間傳說非常多。有的說這是桃花女用繡花針劃開的,有人說這是伏羲大神用工斧劈出來的。而科學的說法則是武夷山的紅色巖層由沙巖、礫巖和頁巖交互成層的,巖性比較松脆,在地殼上升的過程中,巖層受到不均勻壓力的影響,產(chǎn)生輕微的斷裂,形成所謂的節(jié)理。這種垂直的節(jié)理,在流水長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蝕下,逐漸地擴大、延長。而巖層底部質地松軟的頁巖,也就逐漸被侵蝕,成為扁淺的巖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線見天的自然景觀就出現(xiàn)了。
從一線天出來,再走幾十步就到了風洞。風洞里涼風習習,夏天到此坐上片刻,就會感到肌骨透涼。"風洞"二字是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建安郡人徐自強所書。從風洞出來,繞過地道石廊,就到了靈巖洞。傳說古代一個姓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所以又叫葛仙洞。洞內有口井叫圣水井,井水清澈,味道十分甜美。
朋友們,我們繼續(xù)往前走。距靈巖洞100米有一座石巖,巖壁洞多,好像是高樓的窗戶,這就是所謂的神仙樓閣,所以又叫樓閣巖。左邊蘭巖下有一塊石頭,好像一道關隘,號稱天門。巖前有個螺螄洞,十分壯觀。
繼續(xù)往前走,大家可以看到,這里巖石峻峭,巍然屹立。這就是虎嘯巖。傳說有仙人騎虎到此吼嘯而得名。其實它的聲音是來自巖上的石洞,山風穿過洞口,猶如虎叫,聲傳空谷,震撼群山。
各位朋友,游覽至此,不知道大家是否感到虎嘯巖和大王峰非常相似,都是四壁陡峭,伊然聳立,登山之路宛轉曲折,仿佛是登天階梯。從巖底上到半壁,可以看到巖下這塊小平臺好像小船的甲板,這是虎嘯八景之一的不浪舟。古人曾有詩描寫此景說:
"波濤滿塵界,一葉能知止;還嫌架壑船,下臨不測水。"緊靠不浪舟的巖洞叫駐真洞,洞內可容納數(shù)十人。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一1722年)崇安縣令王梓游玩至此,看到此洞臨近西溪,遂改名為虎溪洞,并題寫了"虎溪靈洞"四個字。虎溪巖上有一個著名的天成禪院遺址。這里巖壁斜覆,山溪回流,地勢既寬敞又幽深。房子只有四堵上墻,不施片瓦,風雨不侵。倘若是晴朗的夜晚,在此抬頭可見星月,側耳可聞水聲,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禪院前的石門,是虎嘯八景之一的普門兜,其寓意是慈航觀世音普度眾生之門。這尊觀世音菩薩巖雕,修于1994年。雕像高10余米,依巖傾俯,端莊慈祥。禪院右側有虎嘯八景之一的語兒泉。泉水從石縫中汩汩涌出,順崖而流,水聲好像小孩學語。明吳式在《武夷雜記》中說,該泉水"濃若停膏,瀉杯中簽毛發(fā),味甘而博,飲之有軟順意"。各位著有興趣的話,不妨帶罐子來取水煮茶,保證能嘗到天然真味。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品嘗了僧人用語兒泉沖泡的武夷巖茶后,生動地描述道:"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芳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杯,令人釋躁解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工與水晶不同之致。"前面有一個茶亭,大家可以喝點茶,歇~會兒再走。從語兒泉往前走,有水滴下來,這是崖頂落下來的巖溜,有時一整排滴答不止,這就是著名的虎嘯八景中的又一景:法雨懸河。
繼續(xù)往前走,繞過巖背,轉過茶坡,左右?guī)r墻夾道,小路曲折,這是虎嘯又一景的坡仙帶。有人認為,這條路像是坡仙使用的腰帶,故而名之。也有的認為,左側巖上有幾十條溝紋,好像一條條帶子垂落下來,所以取名坡仙帶。這條蹬道非常驚險,不亞于隱屏峰的龍脊、雞胸,請大家走好,F(xiàn)在請大家看這個佛窟,這就是虎嘯又一景的賓羲桐。洞朝東,太陽照到丹霞巖壁,滿洞生輝,紅光燦爛,因此得名。這是一條深不可測的裂縫,好像大王峰的投龍洞,中間孤零零一座橋,人在其間,命系其間。所以,這座橋被叫做定命橋。各位朋友,我們站在這里,縱目望去,武夷群峰盡收眼底。每當云霧起時,群峰就好像是蓬萊仙島緩緩沉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令人拍手叫絕,F(xiàn)在我們下山,在半山腰中可以看到虎嘯八景中的集云關。關于集云關,有一首古詩詠道:"嗟彼山岫云,隨風日來去;靈峰洞壑深,能使云常住。"也就是說,這是武夷山的又一個云窩。現(xiàn)在,讓我們游覽虎嘯八景的最后一個景點;白蓮渡。白蓮渡在哪里呢?這個景點,全靠大家的想像。古時候,虎嘯巖的西溪流水浸瀑,夏天白蓮花盛開,古人想像那是天上佛祖以圣潔的白蓮花接引世人的渡口,就把它稱做白蓮渡。
虎嘯巖美景很多,這里向大家介紹一個溪深可潛、徑隘可守的屯兵之處。據(jù)《武夷山志》記載: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武夷山區(qū)的農(nóng)民為反抗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和民族壓迫,在陳德容、霍武等人領導下,以虎嘯巖為據(jù)點,揭竿而起,占領崇安縣城好幾個月后,轉戰(zhàn)建陽、建甌等地,威震閩北。后來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其影響很大。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又有建陽賴響兄弟,聚眾數(shù)百人,在虎嘯巖一帶修筑寨柵,謀劃起義,但因泄漏而遭官府鎮(zhèn)壓?梢娀[巖是一處自然美景與文化內涵兼?zhèn)涞木坝^。
大家繼續(xù)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座奇峭的山峰。它前高后低,凌空舒展,巖頂上古松挺立,巖背傾斜而下,北望活像古代衛(wèi)士的頭盔,所以叫做兜鍪峰。它又名斗米峰,取名來源于這樣一個民間故事;很早以前,兜鍪峰上有一座小廟,廟里有一老一少兩個和尚。老和尚善良厚道,小和尚懶惰貪心。廟旁有個洞,洞里裝滿大米,只要一念口訣,白花花的大米就像涓涓細水一樣流出來。小和尚看見老和尚每天只取一斗米,就大叫:為什么不多拿一點兒?老和尚教育他說;"做人莫貪心!"小和尚并沒有聽過老和尚的教導。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辦事,臨走時把口訣告訴了小和尚。老和尚剛走,小和尚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米斗,挑上籮筐,又拎個大布袋,跑到斗米洞,裝滿米斗又裝滿籮筐。他還嫌洞口太小裝不滿大布袋,便搬起石頭砸開洞口。洞里的大米嘩嘩地流了出來,不久布袋也裝滿了,可他還不肯罷休。大米越流越多,堆成了一座小山。小和尚很得意,嘴里不停地喚著"流呀,流呀,快流呀!"大米越流越多,越流越快,終于像潮水般涌來,一下子把他推進米堆。小和尚趕緊念收住的口快,可是太遲了,大米蓋過他的頭頂。一會兒大米變成了黃土,把小和尚永遠埋在了里面。
兜鍪峰西壁,有一個洞穴,里面有兩個架壑船棺,所以兜鍪峰又叫做擱船巖。峰的背后,還有太極巖、虎窟等景點,今天就不--一介紹了
各位朋友,武夷山景區(qū)游覽全部結束了,感謝大家?guī)滋靵淼暮献。希望各位今后再來武夷山游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