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fā)布日期:2008-03-03 23:39:23 訪問次數:2079
作者:邵長泉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儒、佛、道三教同山的文化、秀甲東南的碧水丹山以及馥郁甘醇的巖茶共同繪就了綿延百里的武夷畫卷。在這幅絢麗多彩的畫卷中蘊藏著一處佛光普照、禪茶飄香的人間凈土——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天心永樂禪寺始建于唐貞元年間,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華胄八名山”之一。天心永樂禪寺位居武夷山景區(qū)方圓百里的中心位置,不但坐擁“五象朝圣”、“千葉蓮心”之勝,而且是茶中之王“大紅袍”的祖庭、中國烏龍茶和工夫茶的發(fā)源地、臺灣洞頂烏龍茶的故鄉(xiāng),可謂:名山古寺交互輝映,高僧禪茶相得益彰。這里自古高僧輩出,名賢薈萃,禪風和悅,茶韻幽遠,堪稱“茶禪一味”的典范。儒家的正氣、道家的清氣、佛家的和氣與茶家的雅氣,共同譜寫了以“正、清、和、雅”為核心理念的武夷山禪茶文化。武夷山的禪茶文化不但是武夷山茶文化、中國烏龍茶文化、工夫茶文化的源頭,而且是中國和諧文化的縮影,也是兩岸血脈一家的重要見證。
引茶入佛,引禪入茶
隋唐以來,寺院的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與,主要靠自給自足的田園經濟。尤其是百丈懷海推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規(guī)》之后,寺院經濟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基本實現了自養(yǎng)。隨后,各地寺院紛紛效仿,挖掘自身優(yōu)勢,農禪并舉。天心永樂禪寺偏居山隅,周邊崖懸壑深,終年云霧繚繞,種植茶葉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僧人們在這里結草為庵的同時就開始廣泛種植茶葉,從此,“茶佛一家”在這里找到了最真實的寫照,“茶禪一味”在這里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但在那個時候,人們定然沒有料到,僧人種茶養(yǎng)生竟成為武夷茶名揚天下的發(fā)端。
早在唐宋時期,天心寺就有了一套以茶禮佛的儀規(guī)。每逢佛祖誕日,僧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浴佛節(jié)”,以茶湯沐浴佛身的“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還時常舉行茶會,或“茶宴”,用以招待施主與香客。此外,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飲的“戒臘茶”、全寺僧人共飲的“普茶”等等,名目繁多。后來天心寺還設置了專職的“種茶僧”、“制茶僧”,專司茶葉管理和制作,并設有“茶頭”,專門負責燒湯烹茶,門前配有“施茶僧”,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還建有“茶堂”、“茶寮”,專門供僧人們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茶不但為天心寺實現了自養(yǎng),也因其提神、解渴、靜心的功效,為僧侶們打坐修禪提供了必備的身心條件。隨著茶和佛的密切滲透,茶漸漸成了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既充實了佛教的儀軌,又豐富了禪林生活,同時也成了廣結善緣、凝聚十方善信的橋梁和紐帶。據《武夷山志》記載,公元900年前后,詩僧貫休三度來訪武夷山,在天心寺庵掛單止宿,并在那里拜會扣冰禪師,二人十分投緣,把茶當酒,說佛論禪。貫休在禪茶的巖韻中詩興勃發(fā),以“窗外猩猩語,爐中姹姹嬌”形容煮茶的場景,以“但得相覓在,莫苦入深云”的詩句抒發(fā)了二人的茶禪之緣。南宋紹興二十年,朱熹在天心寺問禪于來訪的大慧禪師。大慧禪師在焚香淪茗中悠然吐納,為朱熹指點迷津,從而為創(chuàng)立集儒、釋、道之大成的朱子學體系奠定了基礎。茶可通神,天心禪茶為朱子問禪營造了亦佛亦儒的平和氛圍,完成了援佛入儒的神圣使命。
明朝的二百多年間,“茶禪一味”在天心寺得到了全新的闡釋和傳神的演繹,天心禪茶開始撩開神秘的面紗走進了世人的生活。明代文人徐柳在《天心禪茶疏》里這樣描繪天心永樂禪寺的茶禪盛事:“……借水澄心,即茶演法。滌隨眠于九結,破昏滯于十纏。于是待蟄雷于九龍窠中,聲消北苑;采靈芽于天心巖上,氣靡蒙山。依馬鳴、龍樹制造之方,得地藏、清涼烹煎之旨。焙之以三昧火,碾之以無礙輪,煮之以方便鐺,貯之以甘露碗……”作者用浪漫手法渲染了天心永樂禪寺茶禪交融的動人場景,不露“茶”、“禪”一字,而把“茶禪一味”的美妙演繹得淋漓盡致。
[FS:PAGE]武夷巖茶“大紅袍”的祖庭
明初,福建籍舉子雷鎰進京趕考,途經武夷山,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為天心寺采茶的僧人所救。天心寺慈悲的方丈和僧人們對雷鎰悉心照料,并以濃茶入藥為他祛暑。雷鎰最終得救,感激萬分,許諾如能金榜題名必將回來報答救命之恩。不知是得到菩薩的鼎力加持,還是香濃的武夷茶激活了舉子敏捷的才思,雷鎰果然高中榜首。新科狀元雷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武夷山天心寺報答救命之恩??汕逍墓延姆秸稍偃妻o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況且救你施主之命的并非老衲,而是天心禪茶,要報答你就報答這些茶樹吧?!笨墒窃趺聪虿铇鋱蠖髂兀柯斆鞯睦祖劽撓聽钤叟诓铇渖?,并三扣九拜以表感恩。從此“大紅袍”的故事不徑而走,傳遍了大江南北。
靖難之役后,明成祖為穩(wěn)固統(tǒng)治,派大將胡濙踏遍名山大川,以尋訪張三豐為名查詢建文帝的下落。永樂17年(1419年),胡濙得知張三豐正歸隱武夷山后,就率兵馬直奔武夷山,遍訪各寺院宮觀。雖然最終沒有查獲建文帝的下落,但既崇佛又嗜茶的胡濙被武夷山的天心禪茶所沉醉,便在天心寺止宿月余。他親眼目睹了茶僧制茶全過程,聆聽了舉子報恩“大紅袍”的故事,在濃濃的茶香中他寫下了“云浮山際掩禪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里夜可無?”的詩句,贊頌了天心寺悠然的禪境和大紅袍獨特的神韻。回京時,胡濙把天心禪茶帶回進貢皇上。品了天心貢茶,明成祖龍顏大悅。當時,明成祖為了籠絡人心,穩(wěn)固自己奪取的皇位,也為了懺悔自己濫殺無辜的惡業(yè),紛紛詔封寺院宮觀。同年,明成祖正式詔封天心禪茶,為“大紅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細制,世代相傳,歲貢入京”,同時敕封天心寺為“天心永樂禪寺”,擴充構體,極一方盛概。在天心永樂禪寺里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兩塊圣旨碑和一對石龍,見證了這一段茶以寺名、寺以茶榮的輝煌歷史?!按蠹t袍”由此位居萬茶之尊,并無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詞。
烏龍茶、工夫茶的發(fā)源地
自宋、元開始,武夷茶就開始入貢朝廷,當時的武夷茶都是被稱作“龍團鳳餅”的茶團或茶餅,以便于保存和運輸。但團茶制作起來既費時又費力,而且不能保持茶葉的自然形態(tài)和韻味。明初,朱元璋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頒令罷造龍團,改制散茶,以減少茶農為制作貢茶而花費的時間和人力。但散茶對茶葉的色、香、味、形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茶葉制作工藝亟需改良。根據《續(xù)茶經》記載:“武夷造茶,僧家最為得法”。武夷茶改良的任務很自然就落到了僧人的肩上。明末隆慶年間,崇安縣令殷應寅從安徽請黃山僧人入住天心永樂禪寺,專事制茶。黃山僧引入松蘿制法,一改慣常的制作方法,以炒代蒸,是武夷茶制作的一大進步,做出來的茶葉雖然色、香、形俱佳,但略有苦澀之味,仍不盡理想。
1646年,清兵入閩,攻打偏安福建的南明政權,途經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恰逢采茶時節(jié),疲憊的士兵們一時找不到住所,干脆就睡在剛采摘的茶葉堆上。士兵走后,茶葉已變軟,部分葉片邊緣發(fā)紅。僧人們痛心不已,但又舍不得廢棄,只好照常制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做出來的茶不但香高味濃,而且沒有松羅茶所帶的苦澀之味。原來,士兵們歷經軍旅勞頓,在茶青上睡覺時難免展轉反側,這無意中完成了茶葉“做青”的工序,為茶葉起到了發(fā)酵的效果。而這恰到好處的發(fā)酵正是后來烏龍茶制作的點睛之筆。制茶僧們經過反復的推敲和試驗,終于摸索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藝,它包括萎凋(涼青、曬青)、做青(搖青、掠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五大環(huán)節(jié)。做青過程中,因鮮葉互相碰撞,葉緣細胞被擦傷破壞,改變了供氧條件而發(fā)生輕度氧化并呈現紅色;葉片中央部分則由暗綠轉淡綠再變?yōu)辄S綠,從而形成了“綠葉紅鑲邊”的獨特風采。炒青后的殺青葉,由于經過反復揉捻,葉片由片狀卷成條索,而被揉碎的葉細胞所滲出的茶計又粘附在茶葉的表面,在沖泡時易溶于水,讓茶湯香高味濃。經過這種工藝制作出來的茶葉狀呈條索,形同烏龍,俗稱“烏龍茶”。烏龍茶從此問世。烏龍茶甘濃郁馥,經久耐泡,為工夫茶提供了“有米之炊”,為茶道和茶藝的出現與傳播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因此,天心永樂禪寺既是烏龍茶的搖籃,也是工夫茶的發(fā)祥地。天心禪茶堪稱烏龍茶和工夫茶的始祖。近水樓臺先得月,烏龍茶制法率先被武夷山的茶農們所沿用,經不斷完善,漸漸成了武夷巖茶的標準制作方法。武夷巖茶從此聲名雀起。如今,武夷巖茶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積極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于閩南是南明政權反清復明的根據地,因此南明滅亡后,效忠先朝的遺民被迫逃亡到江西上饒和武夷山一帶,許多報國無門的志士紛紛遁入空門,先后隱逸武夷山中。當時主持天心永樂禪寺的超位禪師、主持天成禪院超煌禪師、先后主持莫庵和天心永樂禪寺的鐵華上人、駐錫梧桐窠的僧衍操都是漳州人;駐錫青獅巖的興覺和尚是晉江人;駐錫天心永樂禪寺的釋超全是廈門人。其時,武夷山中的每個寺院幾乎都有閩南僧人常住。他們普遍嗜茶,常在天心永樂禪寺舉辦茶宴,在一起宣習工夫茶藝,以茶談禪,以茶論道,以茶說經,成為傳播武夷山烏龍茶的先驅。其中最為突出的當數一代茶僧釋超全。釋超全,俗名阮旻錫,廈門同安人,曾在鄭成功儲賢館為幕僚,為盡效忠南明,棄家行遁,仰慕天心禪茶之名,約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入武夷天心永樂禪寺為茶僧。他畢生愛茶,種茶、制茶、喝茶、寫茶,在天心永樂禪寺常住時寫下了著名的《武夷茶歌》、《安溪茶歌》等膾炙人口的茶葉著作,成為研究茶葉的珍貴史料。他的詩中“嗣后巖茶亦漸生”、“心閑手敏工夫細”提及的“巖茶”及“工夫”,是關于巖茶和工夫茶制作工藝最早的文字記載,為烏龍茶工藝創(chuàng)始于天心永樂禪寺再添佐證。在閩南籍僧人的傳播和推動下,烏龍茶制作工藝很快就傳到了閩南和潮汕,直接促進了安溪茶和潮汕工夫茶的興起。
[FS:PAGE]臺灣洞頂烏龍的故鄉(xiāng)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臺南人林鳳池,來閩考試,中舉后,乘興游覽武夷山。林鳳池對武夷巖茶欽羨不已,向天心永樂禪寺老方丈表達了想引種武夷茶的愿望。老方丈便贈送武夷“青山烏龍茶種”茶苗36株,囑咐說:“此為武夷烏龍茶佳種,希細心培育,如能分栽廣植,則子孫享用不盡?!绷著P池攜苗而歸后,引種成功,并逐漸被移苗廣植,成為今日的凍頂名茶。天心禪茶不但是臺灣名茶凍頂烏龍的“祖先”,也是海峽兩岸血肉一家的有力見證。
1990年10月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蒞臨天心永樂禪寺,為禪寺題寫匾額之余,為天心禪茶渾厚的文化底蘊所陶醉,不禁詩心大發(fā),揮毫潑墨地寫下“萬語與千言,不外吃茶去”這一富含禪理茶趣的偈詩。如今,天心永樂禪寺繼承農禪并舉的傳統(tǒng),秉承“造福十方善信,利樂有情眾生”的理念,廣辟茶園,以永樂茶坊為手工制茶基地,以天心禪茶居為茶文化交流窗口,以茶會友,廣結善緣,并注冊了“天心禪茶”的商標,為推廣武夷巖茶、傳播禪茶文化不懈努力。
人們一想到禪,腦際往往會閃現出一幅人在大樹下或草木間打坐、靜慮的畫面。這種“人在草木間”的意象正巧是“茶”字的構字法。如同看圖解字一般,“茶”字形象的構字法對抽象而玄妙的“禪”作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叭嗽诓菽鹃g”曾經是一幕最原始最普遍的生活場景,但在人類日漸遠離自然的今天,卻成了遙不可及的精神家園,成了難以回歸的心靈故鄉(xiāng)。茶實現了人與草木間最原始的交流,禪則實現了人與外界最和諧的交融,殊途同歸,茶和禪都為人類親近自然、回歸自然找到了一條捷徑。唯有茶和禪,才能帶你遠離塵囂,告別浮華,重返疏影橫斜的夢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