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_98在线观看噜噜噜国产_亚洲网日本一区_台湾中文娱乐无码

在線留言 設(shè)為首頁 加入收藏
當(dāng)前位置:巖茶知識

中華武夷山茶博園

發(fā)布日期:2010-09-26 10:39:58 訪問次數(shù):2492

   中華武夷山茶博園是武夷山為了宣揚武夷山茶文化在武夷山三姑度假區(qū)南端的九曲溪畔興建的一座融于山水之中的茶文化大觀園.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作為世界文化、自然遺產(chǎn)的武夷山不僅山水鐘靈、人文薈萃,茶文化也博大精深、獨樹一幟,在中華茶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值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業(yè)博覽會召開之際,武夷山市為銘記先民們的豐功偉績、加深游客對武夷茶的了解,特在這度假區(qū)南端的九曲溪畔興建了一座融于山水之中的茶文化大觀園---中華武夷山茶博園,力求奉獻給游客們一部立體的畫卷、形象的史詩!
  中華武夷山茶博園茶博園總體分為景觀園區(qū)、地下廣場、山水實景演出觀賞區(qū)、茶博館和游人服務(wù)中心等五個部分.  
  在中華武夷山茶博園這面積約7.8萬平方米的園區(qū)里,集中展示了武夷茶文化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精深的工藝;以“濃縮武夷茶史,展示巖韻風(fēng)姿”為設(shè)計主題,通過歷代名人的記敘、歷史畫面的再現(xiàn)、茶藝的互動表演,讓大家領(lǐng)略到武夷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誘人的巖骨花香!
一.中華武夷山茶博園入口

\

茶博園南入口
  中華武夷山茶博園設(shè)有南北兩道入口,我們目前所在的北入口以仿漢代子母闕鏤雕景墻為標(biāo)志,而南入口則以仿清式牌坊為大門.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據(jù)考,漢代是武夷茶最早見于歷史的時期,而清代則是烏龍茶誕生、發(fā)達的時期.以漢代和清代的標(biāo)志性建筑作為入口,有利于加深人們對武夷茶文化歷史的記憶.
二.茶魂廣場

\

茶魂廣場
  武夷山茶魂廣場平面呈葉片形,邊緣用暗紅色花崗巖鑲嵌,寓意大紅袍的“三紅七綠”.廣場前端這座茶樹狀屏風(fēng)上書有著名辭賦家雪川所作的“大紅袍賦”,屹立于后部的是“武夷三圣”--神農(nóng)、彭祖、武夷君.
  兩側(cè)環(huán)立的是歷代與武夷茶有著不解之緣的十四位名人:唐代的陸羽、孫樵、徐夤;宋代的范仲淹、蘇軾、朱熹、白玉蟾;元代的高興、杜本;明代的陳鐸、釋超全;清代的董天工;近現(xiàn)代的連橫.吳覺農(nóng)等.
  廣場中部,蜿蜒如龍的“九曲溪”在靜靜地流淌;溪邊星羅棋布地排列著著象征武夷山三十六峰的景石;兩側(cè)地面刻著“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的聯(lián)句和朱熹的九曲棹歌.這一切所要體現(xiàn)的是“武夷山水一壺茶”的深遠意境.
三.武夷巖茶史話
 

\

巖茶史話入口
  武夷巖茶史話園區(qū)分為“遠古的記憶”、“漢晉遺存”、 “盛唐佳話”、 “兩宋風(fēng)采”、 “元代御茶園”、“ 明代散茶”、“ 清代烏龍茶”、“ 民國茶業(yè)科研基地”、 “當(dāng)代武夷茶的新崛起”等9個片區(qū).選取與武夷茶文化密切相關(guān)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獻和詩詞歌賦,以濃縮、特寫、實景陳列的手法,集中展示武夷茶悠久的歷史、博大的文化、精深的工藝.
從遠古的記憶到“漢晉遺存”,蘊含著茶鄉(xiāng)古老的歷史;“晚甘侯”、“ 蠟面茶”傳頌著盛唐佳話;斗茶、分茶顯示了兩宋風(fēng)采;“御茶園”、喊山臺記錄著元明時期的亮點;烏龍茶在清代崛起,大紅袍在現(xiàn)代閃光......一部巖茶的史話,凝聚著武夷茶文化的精髓,激蕩著巖韻的風(fēng)姿.
(一)遠古的記憶
    關(guān)于茶的起源,武夷山有很多優(yōu)美的傳說:“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彭祖率彭武、彭夷開發(fā)武夷山,首創(chuàng)茶園;古越的首領(lǐng)武夷君被世人喻為地仙,以干魚和茶供奉.遠古的記憶,撲朔迷離,卻又耐人尋味.
(二)漢晉遺存
秦漢時期,武夷山為閩越所居,在城村閩越王城遺址出土的眾多茶具表明:飲茶之風(fēng)在漢代的閩越族中就已盛行.大詩人蘇東坡的一篇葉嘉傳,講述了漢武帝與武夷茶的故事.關(guān)于東晉王肅品飲“森伯”的記敘,給我們留下了探尋早期武夷茶名稱的蛛絲馬跡.
(三)盛唐佳話
   大唐盛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通過文人墨客的詠誦,“晚甘侯”、“ 蠟面茶”、“擂茶”等武夷名茶贏得了世人的青睞,連茶圣陸羽晚年也慕名前來.據(jù)傳,茶神盧仝的《飲茶歌》亦為武夷茶而作.
   唐代的餅茶和擂茶今已無存,但其傳統(tǒng)工藝卻在武夷山代代相傳.
(四)兩宋風(fēng)采

\

反映宋代茶文化浮雕
  宋代,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第二個興盛時期.其顯著標(biāo)志有以下幾點:
  1.建溪龍團開始作為貢品.
  2.斗茶、分茶(茶百戲)之風(fēng)盛行.
  3.茶與詩文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涌現(xiàn)了一大批茶文化名人,如蘇軾、范仲淹、揚萬里、陸游、朱熹、白玉蟾等等.
  4,遇林亭建窯窯址與茶具充分映證了當(dāng)時茶文化的興旺狀況.
  5.茶在佛寺、道觀中成為了必不可少的養(yǎng)身、祭祀用品.
  6. 據(jù)四川萬源縣石寓鄉(xiāng)古碑記載,宋時武夷茶樹已經(jīng)外傳.
  斗茶和分茶,是宋代最富特色的兩項茶事活動.斗茶始于唐代,據(jù)考創(chuàng)造于出產(chǎn)貢茶聞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鄉(xiāng).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農(nóng)、茶客們比新茶優(yōu)良次劣排名順序的一種比賽活動.有比技巧、斗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一場斗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今天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市民、鄉(xiāng)民所關(guān)注.唐叫“茗戰(zhàn)”,宋稱“斗茶”,具有很強的勝負(fù)的色彩,其實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
  “分茶” 又稱茶百戲、湯戲、茶戲、水丹青等.是一種獨特的烹茶游藝,在宋代頗為流行.玩時“碾茶為未,注之以湯,以笑擊拂”,此時,盞面上的湯紋水脈會幻變出種種圖樣,若山水云霧,狀花鳥蟲魚,恰如一幅幅水墨圖畫.
(五)元代的御茶園與喊山習(xí)俗
  武夷茶在漢、唐的悄然入宮加之宋時作為建茶的重要組成部分充貢,使之名聲日顯,元代統(tǒng)治者便將其正式納為貢茶.監(jiān)制貢茶的官吏在九曲溪四曲南畔興建了皇家御茶園,專門制作貢茶.還配置了“通仙井”、“喊山臺”,為茶文化的延伸做出了貢獻.
  董天工在御茶園記里說:人們在喊山臺上祭畢后,鳴金擊鼓,同聲高喊“茶發(fā)芽!”這通仙井的水就會漫出來.到底行不行呢?我們不妨一起來試一下.
(六)明代散茶的改制與外銷
  隨著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罷龍團,改制散茶”詔令的逐步實施,武夷茶逐漸由蒸青團餅茶改為曬、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進為炒青綠茶.炒青綠茶的發(fā)展,導(dǎo)致了制茶工業(yè)領(lǐng)域里的大革命,促進了武夷茶的大發(fā)展.
鄭和攜茶七下西洋,打開了茶葉外銷的局面.武夷茶借荷蘭商船之助開啟了出口歐美的先河,受到外國消費者贊賞,從此走向世界.
(七)清代烏龍茶的生產(chǎn)與傳播  
  清代是武夷茶走向輝煌的時代.康熙后期,武夷茶逐步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巖茶制作工藝---烏龍茶制作工藝.以大紅袍“三紅七綠”為典型代表的烏龍茶,以其清和、甘醇的巖韻深深贏得了人們的厚愛,得到了乾隆“武夷品最佳”的贊許.
      武夷山下梅、星村等茶埠與晉商合作,北上俄羅斯恰克圖、南下泉州借船出海,開通了萬里茶路,在中華茶葉外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

(八)民國茶業(yè)科研基地  
  民國前期,武夷茶仍處于發(fā)展和走俏階段,年銷量達45萬斤.由于受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日本入侵的影響,戰(zhàn)事頻繁,銷路不暢,嚴(yán)重影響了武夷茶的生產(chǎn)、營銷,武夷茶一度處于谷底狀態(tài).
  抗戰(zhàn)時期,隨著“福建示范茶廠”、“中央茶葉研究所”的內(nèi)遷,武夷山成了中國茶葉研究所和茶葉專業(yè)人才薈萃的勝地.據(jù)《中國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載,當(dāng)代“中國十大茶人”就有其六在此從事茶葉工作,對武夷茶的傳承和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九)當(dāng)代武夷茶的新崛起
  建國初期,茶山以戶經(jīng)營,后以互助組形式生產(chǎn)制作,使武夷巖茶恢復(fù)發(fā)展很快.1958年總產(chǎn)達30萬斤,比建國前的1948年增長20多倍.由于受三年自然災(zāi)害和左的路線影響,茶山疏于管理,有的廢茶改田,1959至1978年的20年間,年產(chǎn)最多的年份才65萬斤,增長十分緩慢.
改革開放后,農(nóng)村實行包產(chǎn)到戶,極大地調(diào)動了茶農(nóng)的生產(chǎn)積極性,政府加強了領(lǐng)導(dǎo),加大了對茶葉生產(chǎn)扶持,在出口和內(nèi)銷上加強引導(dǎo),促進了武夷茶的迅速崛起和發(fā)展,使之傲立于中國茶葉之林.
 四.大紅袍廣場
  這是一個面積約5000平米、可容納3000人的集會廣場,主席臺可容180人就座.廣場中部長約45米的流水地刻上,刻有“茶史大事記”,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華茶文化的發(fā)展脈絡(luò).廣場地面用紅色花崗巖鑲嵌的“大紅袍”三字從飛機上都能清楚地看到.“巖骨花香”四字,突出了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的主要特點.
  五.奇茗傳說
   丹山碧水多詩意,巖骨花香富傳奇.武夷山民間流傳著不少有關(guān)巖茶的傳說與故事,如大紅袍的傳說、烏龍茶的傳說等.這些質(zhì)樸而優(yōu)美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無論從歷史角度還是從民間文學(xué)的角度看都是極有價值的.  
  1.神鳥送來奇種籽
  一年初秋,武夷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莊稼絕收,民不潦生.絕望之際,天上飛來一只金鳥,吐出一顆亮晶晶的綠珠子.珠子鉆入土中,立即發(fā)芽、抽葉,長成了一棵茶樹.接著,茶樹開花、結(jié)籽.一陣清風(fēng)將茶籽撒遍了整個武夷山.霎時,漫山披綠,生機盎然.人們以茶充饑,頓覺神清氣爽,病也一天天好起來,大家心懷感激,給茶樹起名叫“菜茶”.由于是神鳥含來的種子,人們又叫它為“奇種”.  
  2.秀才飲露中狀元
  很久以前,有個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被永樂禪寺方丈用茶湯治好.后來秀才得中狀元,特來武夷山答謝救命之恩,并解下狀元紅袍披在茶樹上.臨別, 老方丈送了一包新制的茶葉給他.狀元回到京城,恰逢皇后病重,他用茶湯治好了皇后的病.皇上大喜,親自到武夷山九龍窠,舉行隆重的賜封“大紅袍”盛典.   從此,大紅袍名聲大震,成了“茶中之王”.
  3.羅漢善心獲雞冠  
  一天清晨,武夷慧苑寺的“笑臉羅漢”圓慧荷鋤來到焰崗茶園鋤草,突然看見一只兇猛的山鷹要捕捉白錦雞的幼子,白錦雞奮力反抗,被山鷹擊傷.羅漢揮鋤趕走山鷹,救下了小錦雞,但雌白錦雞卻因傷勢過重而死,圓慧把那白錦雞埋在茶園里.
  第二年春天,埋錦雞的地方居然長出一株與眾不同的茶樹來.淡淡的葉子,綠中帶白,片片往上卷起,形似雞冠.羅漢采下一些茶葉,精心制作后用開水沖泡,一股清幽的蘭花香氣,非常獨特,飲下令人心曠神怡.笑臉羅漢將其呼為白雞冠.
  4. 袁枚品茗得真味
  清代大詩人袁枚,一生嗜茶,為寫《隨園食單》中的《茶酒單》,他游歷各地,嘗遍各種名茶,并一一記載下來.乾隆五十一年,年逾古稀的袁來到了武夷山幔亭峰上的天游寺,寺僧以武夷茶相待.那清芬撲鼻,舌有余甘的巖茶,消除了他先前對武夷茶“茶味濃苦,有如喝藥”的印象.事后他寫道:“......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5.老伯無意得烏龍
  武夷山清源巖上住著一個采藥老人倪老伯,家中養(yǎng)有幾只老母雞.老母雞下的蛋常常被黒蛇偷食.一天,倪老伯用鵝卵石換下雞蛋,黒蛇吞下后腹內(nèi)漲鼓鼓的,艱難地蠕動著,游到一株茶樹旁,將身子緊緊地繞著樹干,來回蠕動,隨后又仰頭吃起樹葉來.大概過了半個時辰,黑蛇腹內(nèi)的鼓漲物就消失了.老伯見后大為驚奇,以他多年采藥的經(jīng)驗,斷定這茶葉能療瘀化實.于是,采回一些茶葉,制成黑中帶褐色的香茶.給病人一試,果然茶到病除.因其發(fā)現(xiàn)與黑蛇有關(guān),就將這種茶名為烏龍茶.
  6.仙女散花天游峰
  王母娘娘召集眾仙在武夷山玉皇樓宴會.茶花仙子因流連于九曲溪美景而遲到,王母大怒,罰她為眾仙遞送百花,并說回到天庭后再跟她算帳.宴畢,仙子抱著花束,隨眾仙回去.路經(jīng)天游蜂時,峰下陣陣歡歌笑語引起了她無限感概聲聲.她想:我不能生在凡塵,也要為人間增添春色.于是便將要帶回天宮的茶花向天游峰撒去.霎那間,一片片雪白的花瓣,紛紛揚揚落到山垅溪邊,變成了一株株枝葉繁多、開滿了小白花的茶樹,十分美麗.從此,人們就把天游峰下這種名叢稱為“仙女散花”.
  7.老翁茶洞遇仙人
  武夷山九曲溪畔住著一位以采藥治病為生的老翁,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村里人對他十分尊敬.一天,老翁為治村里流行的疾病,冒著烈日,爬上伏虎巖去采吊蘭花,失手摔下山澗,在巖洞旁暈了過去.隨著一聲鶴鳴,一位仙人跨鶴飛來,用葫蘆瓶里的仙茶露將他救醒.臨別,又送他一株仙茶,并授予他剪枝培育之法.老翁按仙人指點,把茶樹栽在洞前,又用剪枝法培育出了一大片茶園.人們?yōu)榱俗尯笕擞涀∵@件事,就在此刻下“茶洞”二字.
  8.秀堂巧名不知春
  有個叫寒秀堂的書生,平生愛茶如命.一天,他慕名來到武夷山訪茶,不巧清明、谷雨已過,春茶采摘已畢,甚為掃興.無奈中,他漫步到天游峰下,忽聞到一股似蘭又似桂的奇香.順著香味走去,發(fā)現(xiàn)在一個巖洞旁長著一株郁郁蔥蔥、新芽初露的大茶樹.秀堂忍不住感嘆地說:“春過始發(fā)芽,真是不知春哪!”.
  話音剛落,傳來一陣笑聲,回頭一看,原來是個穿紅衣的茶姑走了過來.茶姑笑吟吟地說: “哎呀,我年年到此采茶,始終不知其名,剛才聽先生給茶樹起了個不知春的美名,真好,謝謝先生.”秀堂靦腆地說: “小生不過隨口說說而已,既然姑娘喜歡,就管它叫‘不知春’吧!”
  六.茶藝展示中心
  茶博園的地下,是面積約1.4萬平方米的茶藝展示中心.這里將是武夷山茶藝展示、茶文化交流的中心.
  七.山水實景演出觀賞區(qū)
  茶博園的西南部,為濱臨九曲溪與崇陽溪匯流之地.這里近仰大王峰,遠眺玉女峰,為觀賞山水實景演出的絕佳場所.[FS:PAGE]
附錄一:名人簡介
  武夷三圣:
  神農(nóng),在民間傳說中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他不僅是傳授人類播種五谷的農(nóng)業(yè)祖先,也是最早發(fā)現(xiàn)茶葉的人.古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
  彭祖,傳說中的養(yǎng)生家,顓頊的玄孫.帝堯時,因進獻雉羹,獲封彭城.舜帝時,他從師尹壽子,學(xué)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相傳其率彭武、彭夷二子在武夷山教人開墾荒地,種植糧棉、花果、茶葉,挖井取水,被后人奉為武夷山的開山鼻祖.
  武夷君是荒蠻時代居住武夷山中的部落首領(lǐng),據(jù)考為越國始祖無余君.漢武帝在朝廷的郊祀盛典中,把武夷君封為十大神仙之第五位,享受朝廷郊祀達79年之久.此后,道教奉其為地仙,歷代朝廷對武夷君也屢祀不輟.
茶魂廣場名人:
  1.孫樵:(唐)字可之,關(guān)東人.篤于學(xué),工散文.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登進士第,授職方員外郎、上柱國,為監(jiān)管國家戡界、繪制地圖的官員.其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寫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從此,“晚甘侯”遂成為武夷茶最早的茶名.
  2. 徐夤:(唐)字昭夢,福建莆田人,乾寧進士,授秘書省正字.其所著《尚書惠蠟面茶》,是武夷山最早的茶詩,至今已1100多年.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3. 陸羽 :(唐,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唐復(fù)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聞名于世,對中國茶業(yè)和世界茶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晚年慕名來到武夷山,寫有《武夷山記》一文.
  4.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散文《岳陽樓記》更被喻為千古名篇.其所寫《和章岷從事斗茶歌》,生動地描寫了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況,在華夏茶文化史上著有重要價值.
  5.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豪放派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等.其所寫《葉嘉傳》是以擬人化手法記述武夷茶的一篇佳作;其《荔枝嘆》詩,說明宋代建州貢茶包含武夷茶品,是武夷山茶史的重要數(shù)據(jù).
  6. 朱熹:(1130-1200年)宋代著名理學(xué)家、教育家.朱熹一生與武夷山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他一生中有50來年是在武夷山度過的.其詠武夷山的詩有50多首,其中尤以《九曲棹歌》最為精彩.在講學(xué)、著述之余,他還背著竹簍上山采茶、親自煮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茶灶》詩.
  7. 白玉蟾:(1194~?)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第五祖.本名葛長庚,字如晦、白叟,號海瓊子、武夷散人.祖籍福清,生于瓊州,19歲時尋師訪道來到武山,定居于山中止止庵.一生嗜茶,其所寫《武夷茶》詩 “仙掌峰前仙子家,客來活火煮新茶.主人遙指青煙里,瀑布懸崖剪雪花.”尤為世人喜愛.
  8. 高興:(元)蔡州(今河南汝南)人.至元十六年任浙江行省平章時路過武夷山,監(jiān)制“石乳”茶數(shù)斤獻與宮廷,深得皇上賞識.至元十九年,又命崇安縣令親自監(jiān)制貢茶,大德五年,其子高久住任邵武路總管,就近到武夷山制貢茶.次年,在武夷山九曲溪南畔設(shè)立了皇家焙局,每年精制龍鳳團餅,直送京城,稱為“御茶園”.從此,武夷茶正式成為朝廷貢品.
  9.杜本:(1276~1350),字伯原.元代文學(xué)家、理學(xué)家.江西臨江(今清江縣臨江鎮(zhèn))人.學(xué)識淵博,尤精皇極之旨,著有《四經(jīng)表義》、《六書通編》、《十原》、《清江碧嶂集》等.晚年在武夷山隱居30余年,對武夷茶情有獨鐘,寫有《詠武夷茶》詩.
  10.陳鐸:(1469~1507),字大聲,號秋碧,明散曲家.邳州(今江蘇睢寧西)人.能詩詞,善作畫,散曲尤有名,人稱“樂王”.著有《秋碧樂府》、《梨云寄傲》、《滑稽余韻》、《陳大聲樂府集》等.其散曲[中呂·小梁州·茶鋪]對武夷茶推崇備至.  
  11.釋超全:(1627-1712),字疇生,號夢庵.同安人.俗姓阮,名旻錫,曾櫻門人,棄諸生,自稱輪山遺納.性嗜茶,康熙間至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為茶僧,制茶品茗,傳習(xí)茶藝.著有《海上見聞錄》2卷、《幔亭游詩文》一卷.其所作《武夷茶歌》,是研究茶葉發(fā)展史的重要史料.
  12.董天工:字村六,號典齋.福建武夷山人,性愛山水,功于詩文.清乾隆初,其在山東觀城任知縣時,因母去世,辭官回家守孝,居住于九曲溪畔的流云書屋.其間,不辭勞苦,翻閱古籍,實地踏勘,終于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編成24卷《武夷山志》,集歷代夷山志之大成,為世所重,其間多有輯錄武夷茶詩文.
  13.連橫:(1878-1936)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為今臺灣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的祖父.撰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考釋》、《大陸詩草》等,有臺灣的太史公之稱.他一生嗜茶,對武夷巖茶頗有研究.在《臺灣通史》中記載了武夷茶種傳到臺灣之史實.
  14.吳覺農(nóng):(1897—1989),上虞豐惠鎮(zhèn)人.著名農(nóng)學(xué)家、茶葉專家,我國現(xiàn)代茶業(yè)的奠基人.所著《茶經(jīng)述評》是當(dāng)今研究陸羽《茶經(jīng)》最權(quán)威的著作,被譽為當(dāng)代“茶圣”.1942年,在武夷山首建了中國第一座茶葉研究所,為發(fā)展我國茶葉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


附錄二:對聯(lián)
 清式牌坊:
  揮六六奇峰巨筆 大書巖韻
  列三三曲水長廊 細(xì)品茗香    戊子孟秋何澤宇題
  石乳生香 碧水丹山歸翰墨
清泉載月 茶煙佛理入禪機    商丘周淑梅
龍吟禪寺   心清自有真經(jīng)在
雀舞梅溪   茶好當(dāng)然貴客來   戊子孟秋賴志勤題
  帆影駝鈴,萬里蔥蘢斯起點,
茶魂巖韻,千秋馥郁此根基   東莞王麗君
御茶園:
  仁德天承,腴云甘露滋三圣
鳳儀仙賦,碧水丹霞第一家   桃源 張季璞
  竹蔭遮園天映綠
  仙芽醉客水流幽             泉州李惠蘭
  仁心德澤,甘泉迸涌承天露
  鳳餅龍團,奇茗飄飛跋翼香   泰興徐林
   一杯碧茗能明目
  四季清泉可養(yǎng)神            南昌秦曉彪
斗茶廊:
  名士斗茶 閑逸味中 得名如晉位 
高僧品水 性情香里 取勝若飄仙  衡陽米蘭
  崇安市上 農(nóng)商爭斗韻
  九曲溪邊 士女戲分茶        瀚卓巴山雨

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