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fā)布日期:2010-01-04 21:55:21 訪問次數(shù):2267
1960年安徽農(nóng)學院茶業(yè)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但不在茶業(yè)系,這一段時間,對拓展我的知識和思維空間,受益匪淺。
1970年回茶業(yè)系任教,因為教學工作需要,到過蘇、浙、閩、贛、魯、豫、鄂、湘、粵、桂、云、貴、川、渝、陜等省一些茶區(qū),當然留下足跡最多的還是皖南和皖西茶區(qū)。近50年的學術人生,耳聞和目睹,實踐和思考,對中國茶業(yè)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其中許多只是感覺到的跡象,大膽地寫出來,與同行探索。
茶區(qū)行蹤概略
1972年,帶學生實習,去過浙江杭州西湖茶區(qū),忙里偷閑,游遍了風景秀麗的西湖南高峰、北高峰的群山和茶園;還去了余杭縣余杭茶葉試驗場;紹興縣上旺和東方紅茶場。
1973年,因去廣西南寧調運茶機,順便去了附近武嗚縣茶場﹙東風農(nóng)場﹚,這里種植的是云南大葉種,生產(chǎn)分級紅茶﹙紅碎茶﹚,還是蔗糖生產(chǎn)基地。后又到梧州茶區(qū)、桂林茶區(qū)進行調研學習,游覽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1974年,專程去福建茶區(qū)調研學習,經(jīng)福州、又返回南平,在市農(nóng)業(yè)局,停留了一下,收集資料。再轉到建甌、建陽的閩北鳥龍、水仙、白茶產(chǎn)區(qū)調研。在崇安縣城郊武夷山茶場,由于停留時間較長,上了幾趟武夷山,還從星村漂疏了〝九曲〞,跑遍了武夷山水和茶山。終于意會了碧水丹山武夷茶和“巖骨花香” 的“巖韻”真諦。從此我對山水人文茶韻的感悟,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在大坑九龍窠第一次見到大紅袍茶樹,在這里有一巖下小屋,長年守護大紅袍的老人十分熱情,搬來木梯,一位廈門口岸來的年青人,登巖參觀,拆了一枝茶梢,老人見了,大發(fā)雷霆,還是口岸黃經(jīng)理出面,說了一大堆好話,才平息這場風波。如果不是當年武夷山民的精心護理,今天就可能無處尋蹤了。2005年再上武夷山,詢問當年的護茶老人,已不在人世間。大紅袍景觀也已不是原來的模樣了。 “大紅袍” 成了武夷巖茶的一個招牌。
在武夷山與陳慧春老師會合后,又一同去了安溪縣,在農(nóng)業(yè)局黃志農(nóng)校友﹙農(nóng)業(yè)部58屆培訓班﹚那里,品嘗了鐵觀音、黃金桂、木瓜、奇蘭等正宗烏龍茶,感悟了“觀音韻” ,此后幾十年,再也沒有這樣的口福了。經(jīng)廈門、汕頭、廣州口岸,英德茶場返回,歷時月余。
在廣州口岸趙鳴慧老師﹙陳慧春老師復旦大學51屆同窗﹚陪同我們,去了廣州北郊的普洱茶加工廠。
在汕頭碰上兩件難事,一是問去汕頭茶葉公司的路,市民因聽不懂普通話而拒絕,最后還是一賣報老人指的路,車站到公司,十分鐘路程,卻拆騰了近一小時。二是住宿十分困難,好在事先有約,我還是在旅社大堂桌上過了一宿。
1975年,與同事楊建成,皖南農(nóng)學院進修教師董水根、童宗壽一行四人,于4月初從沙河集動身,先去了廣東英德紅星茶場,因這年3月下旬寒流直達嶺南,英德茶場低窪地塊茶園的云南大葉種受凍,葉片全部脫落,茶葉生產(chǎn)季節(jié)推遲,決定先去廣州口岸學習調研。
在廣州口岸,聽羅其祜老技師,講述了許多茶事。還去了北郊的白云山茶場,巧遇廣州市園林局上山檢查工作的局長,他用車子送我們上山游覽,參觀了一處山岙里的高級別墅,據(jù)說當年的三國四方會議就在這里開的,在白云山公園,局長請我們吃了工作歺,一碟全肥的凍豬肉,仍記憶猶新。
后來又返回英德紅星茶場,還去了英德華僑茶場。再經(jīng)廣州轉汽車去汕頭。汕頭茶葉公司,花5-6小時,才為我們解決了住宿問題,據(jù)說還是通過熟人關系,才入住海關招待所,房價每客5角。去了潮州風凰鎮(zhèn),在這里巧遇廣東茶葉所的劉佩娥老師﹙與陳慧春老師都是復旦大學茶學51屆﹚,還和該所一邦年青人上了烏崠山﹙鳳凰單叢原產(chǎn)地﹚。大開眼界,第一次親眼看婦女們在大茶樹上采茶。這里人工栽培的高大茶樹,單株叢栽。茶叢大的,樹高近十米,占地面積幾十平米?!安鑸@栽培模式”的概念由此萌生。
從汕頭經(jīng)漳州到廈門口岸,住鼓浪嶼對岸的鷺江大廈,吃冬瓜湯做菜的清苦伙食。游覽鼓浪嶼時,在日光巖照了一張黑白照片,寄回家中,伯母見我消瘦疲憊的容貌,還淌了眼涙。在口岸茶廠參觀烏龍茶烘焙的功夫,對茶葉“火功” 又有了新的理解。
來到閩南烏龍茶重點產(chǎn)區(qū)安溪縣,去一生產(chǎn)隊茶廠和一家民政部門辦的茶場參觀了生產(chǎn)現(xiàn)場。當年安溪縣城和廈門一樣,市容一片凋零。
取道鷹廈鐵路北上,經(jīng)南平,到了建甌、建陽,松溪的閩北烏龍和白茶產(chǎn)區(qū),建甌茶廠當時是武夷巖茶、閩北烏龍茶、白茶的精制茶廠,出口產(chǎn)品多集中在此加工。在松溪鄭墩,參觀了生產(chǎn)大隊白茶加工廠,據(jù)說這里仍是實行大隊核算,生產(chǎn)和生活都安排得很好。
這次到崇安縣,在城郊武夷山茶場和曬布巖下的武夷山茶葉實驗場又親歷了巖茶制造。還去了武夷山深山處的桐木關,參觀小種紅茶。
桐木關地處武夷山脈腹地,物種資源十分豐富,當?shù)厣矫穸嘁栽嫉闹裢吣疚轂榫?,?jù)說還有原始的杉木林,徑粗多有一人難合抱者。我們住在當年外國傳教士居住的一座“小洋房” ,據(jù)當?shù)厝苏f,洋人來這里是傳播西方的天主教文化,我看與物種資源可能有關。當年不通公路的桐木關,人員和物資的出入,十分困難,為什么舍易求難,偏看好這窮山僻壤呢?
離開崇安,越分水關到上饒,乘夜車經(jīng)株州到長沙,去了東郊的湖南農(nóng)學院茶葉系。繼續(xù)北上,到湘鄂邊境的湖北趙李橋茶廠,參觀老青茶產(chǎn)制。茶廠有一條全自動的老青磚生產(chǎn)線。這里是中國老青磚、米磚主產(chǎn)地,歷史悠久。1863俄商洋行曾在羊樓洞﹙趙李橋附近﹚設立磚茶廠,為外資在中國的最早茶葉加工企業(yè)。[FS:PAGE]
返回岳陽,去了洞庭君山。小島距岳陽12公里,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海抜僅60多公尺。但自古到今,君山名垂千古。唐·劉禹錫有︰“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宋·黃庭堅有:“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
君山銀針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當年島上,多植茶樹,據(jù)技術員說,頂好的芽茶每年也只有幾十斤。在開湯評茶時,他那只有桌子高的兒子,抓了茶渣就送入口中,這是我第一次見湖南人吃茶。
回到長沙,去了雪峰山區(qū)的安化,次日乘小船沿資江下流,至白沙溪茶廠,參觀安化黑磚、花磚圧制,廠長陪我們去了農(nóng)村黑毛茶初制廠,當?shù)厝艘猿袋S豆香茶待客。廠長喝完茶湯,仰頭間,茶渣黃豆全入口中,我們也學習了一次吃茶。順水到了益陽,這里已是山外,益陽茶廠是當年中國最大的茯磚生產(chǎn)基地。在湖南期間,還去了湘東炎陵縣的洣江茶廠,這里也引種有云南大葉種,可以存活,但嚴冬常遭凍害。
離開湖南,來到杭州,在中國茶葉所,杭州茶廠,杭州茶葉試驗場參觀學習,還去了潘板的浙江農(nóng)學院茶葉系。
最后一站是江蘇宜興的芙容寺茶場,這里生產(chǎn)的小葉種分級紅茶,當年頗有幾分知名度。隨后經(jīng)南京,回到滁縣沙河集。
歷時3月,走了6省,到了20多處產(chǎn)科教茶葉単位,4人共花費公款1200元左右,其中伙食補貼每人每天2角﹙按當年干部出差標準1/2﹚,合計24元左右。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與陳家貴、徐貴春和農(nóng)民教師汪詠山同去貴州,為興義地區(qū)茶訓班教學。我一人單獨先行,先經(jīng)滁縣到上海,從上海轉車到江西鷹潭,排上8小時隊,購得一張去貴陽的硬臥。在那里與老汪相會。興義方面來了一輛小吉普,一日車程才到達目的地。先在新橋茶場教學員制茶。由于是新建茶園,產(chǎn)量無多。在這里參加了毛澤東主席追悼會。后又去晴隆縣花貢茶場制分級紅茶。從花貢回貴陽,路上花了三天﹙第一天到晴隆,第二天到安順﹚。在貴陽附近的羊艾茶場參觀學習后,就從貴陽乘車去了重慶。徐貴春在重慶港工作的親戚,購了船票,經(jīng)三峽,歷時三天,來到武漢。在萬縣港停泊時,上岸購了兩把土藤椅子,在漢口港候船室排隊購票,坐了一宿。藤椅派上了用場。第三天南京上岸,乘火車回了沙河集。
1977年初夏,與茶業(yè)系領導和淮北煤礦駐茶業(yè)系的工人宣傳隊一行,去信陽茶區(qū)看望河南籍的實習生,到了新縣茶區(qū),信陽縣遠郊的茶葉試驗場,第一次領略了信陽毛尖生產(chǎn)。當時信陽地區(qū)各縣處于茶葉大發(fā)展時期,許多過去少茶無茶農(nóng)村,開始試種茶樹。我在一茶廠得到一些炒青毛茶樣,包裝物為舊報紙外捆稻草,開湯一看,煙焦味撲鼻,茶湯混白,無法入口。記得一日乘車在光山途中用歺,小飯店衛(wèi)生條件之差,叫人食后有幾分漚吐難言之感。1980年代初,與周海齡老師,又一次應邀去了信陽,乘小吉普跑了幾個縣,記得在光山縣賽山看到的新茶,形似信陽毛尖,現(xiàn)時稱賽山玉蓮的名優(yōu)茶。那些年信陽諸縣,都生產(chǎn)毛尖,但又不準叫信陽毛尖,只能另外命名取。
1983年春茶季節(jié),第一次到江西婺源縣,任務是指導學生畢業(yè)實習和論文調研。婺源縣是我的祖籍地,雖然老祖宗遷居黟縣,已繁演了21代兒孫,歷時約400-500年,但父輩們兒時,還要回婺源祭祖,所以自己對這一方沃土,尚有幾分親情。當時全國茶葉供大于求,婺源上下對幾十年來第一次碰到的“賣茶難” ,一籌莫展。我說了一句話,“如果婺源茶葉都賣不出去,中國茶葉也就沒有希望了” ,我深信困難是暫時的。1996年為指導碩士論文寫作,又去了婺源。前后約20天,對縣域茶葉經(jīng)濟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研,“婺綠調查”﹙碩士論文﹚等幾篇論文,是這次的豐碩成果。
1983年秋,應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之邀,去為學生授課,工作完結,去永川新勝茶場和省茶葉所調研。座落在山上的茶場辦公室,已開始生火取暖。在茶山漫步,觀察云南大葉種茶樹長勢,與茶場干部交談,了解紅茶品質及其變化趨勢。山上公路旁人工種植的桉樹﹙一種從南方引種的速生樹種﹚和云南大葉種茶樹,生育狀況都不太好。在茶葉所,與同行們交流了茶葉生產(chǎn)和科技問題。還闡述了自已的一個觀奌:要了解地球,必須鳥瞰;要觀察茶業(yè),必須遠離茶業(yè)。
1985年夏,與十字鋪茶場張崇剛,經(jīng)武漢去廣西南寧參加全國紅碎茶發(fā)展規(guī)劃會議,會后又去中越邊境的龍州,參觀了二處茶場﹙北耀農(nóng)場和先鋒農(nóng)場﹚。這里已是北回歸線以南,是我到過的中國最南茶區(qū)。在這里品嘗了許多熱帶水果,還背回了一塊很重的憲木枮板。
1988年初冬,應陜西南皋縣的邀請,去了陜西,先在西安參加了茶人聯(lián)誼會,游碑林、大雁塔、乾陵、華清池、兵馬涌,吃餃子宴,后經(jīng)安康去了南皋。南皋地處川陜邊境,為析安康、紫陽二縣南部山區(qū)建縣。到幾處茶山考察后,又經(jīng)安康、西安返回。后來,以調查報告形式,對該縣發(fā)展茶葉生產(chǎn)提出了建議。
1998年秋,去貴陽參加茶葉經(jīng)濟年會后,又為《中國名茶志》編寫工作,去了云南。在昆明期間,參觀了世界園藝博覽會園區(qū),還去了下關茶廠,游覽了大理風光。很遺憾,沒去西雙版納。
2002年春,去濟南參加茶文化節(jié)。在張莊茶市開店的張景春﹙機茶89屆學生﹚,邀我去濟南北郊黃河邊,看了一處茶園,扒開厚厚的枯草,見去年種的茶才破土而出。后又去了他的莒南縣初制茶廠,這里種茶己多年,茶樹長勢“一般” ,2-3年幼齡茶園,樹高只有尺余。后經(jīng)臨沂,坐汽車回了合肥。
上一文章:讀《閩產(chǎn)錄異》品武夷巖茶
下一文章:閑對巖茶憶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