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fā)布日期:2009-12-17 17:29:03 訪問次數(shù):1859
2007年的普洱茶遭爆炒給投資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普洱茶已走下神壇。在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流傳之下,六大茶類眾多品種,大紅袍、普洱、藏茶、廣西白茶、貴州毛尖、黃山毛峰、湖南伏茶、滇紅等等,對于好茶的消費者來說,哪些品種具有投資收藏價值,面對繁多種類又該如何選擇呢?
業(yè)內人士介紹,有投資收藏價值的茶,除了熟知的生普洱茶,還包括濃香型的烏龍茶、巖茶、黑茶等品種。以巖茶為例,其中的大紅袍就是不錯的品種。品茗一族都有耳聞,稀有的產量讓它具備了收藏的價值,而嚴格的制作工藝中,更蘊含著數(shù)百年的武夷茶文化。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武夷山的巖茶大紅袍位列其中,足見它在我國茶品中地位之尊貴。
大紅袍更是曾在拍賣會上大出風頭。記者了解到,武夷山陳德華焙制的特級大紅袍多次以10萬元以上的價格拍出,其親制的一款60克重的“大紅袍”曾經拍出56萬元。
武夷山市北斗巖茶研究所負責人在給記者的采訪答復中表示,大紅袍正是由于稀有,制茶工藝復雜,所以才具有價值。在中國制茶技藝中,武夷山巖茶的制茶技藝最為復雜,而大紅袍的炒制技藝又屬武夷山巖茶中最精細的。以“武夷茶韻1385”頂級大紅袍為例,是萃取了武夷山正巖區(qū)一品樹種原葉,以傳統(tǒng)手工制茶技藝精制。主要傳統(tǒng)制作工藝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雙炒雙揉、初焙、揚簸晾索及揀剔、復焙、團包和補火,每道工序都有非常嚴格的技術要求,做青時長達七八個小時,采用傳統(tǒng)焙茶工藝,焙師們練就用手眼測溫、用木刀調溫的絕活,即使多一分、少一分都無法達到純正大紅袍的要求,同時,在手工制茶流程中,每經過一個環(huán)節(jié),茶葉量就減少一次,再經過層層精挑細選,2009年的產量,最后僅能制成2000份純正大紅袍,稀貴少有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業(yè)界普遍認為,巖茶大紅袍屬于高度發(fā)酵茶,大紅袍新茶口感有些澀,一般存放3年以后,口感會達到最佳。
馬女士告訴記者,相對來說,普洱茶的存放要求不高,但大紅袍對存放要求很高,喜歡大紅袍的消費者要掌握一定的存放技術。
當初普洱茶被爆炒,是多數(shù)人并不真正懂得普洱茶,只是盲目跟風,現(xiàn)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首位,大紅袍是否也會面臨這個問題?王慶告訴記者,有了普洱茶的教訓,大紅袍應該不會再遭遇爆炒。不過對于消費者來說,要防止上當受騙,還是要對大紅袍的來歷特征有個初步了解。(高和平)
來源:華夏時報
上一文章:大紅袍成炒家新寵 暴跌之后普洱回歸正價
下一文章:“國茶”武夷山大紅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