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夷巖茶的沖泡,高手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解,而對于大部分接觸武夷巖茶不太深的茶友,則可能在不少地方看到了關(guān)于巖茶沖泡時間的描述。比如我們現(xiàn)在隨意谷歌一下就出來幾則:
1、浸泡時間:1至3泡浸泡20——30秒,以后每加沖一泡,浸泡時間增加10——30秒。
2、浸泡時間:一般為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沖一泡,浸泡時間增加10-20秒。浸泡時間的調(diào)整原則為1至7泡的湯色基本一致,且可沖泡10余泡。
3、浸泡時間:根據(jù)個人口感喜好,第一次以10秒~1分鐘,第二次20秒~1.5分鐘,第三次30秒~3分鐘較適宜,以后逐漸時間接近加倍延長,盡量保持湯色與第三泡一致。
4、浸泡時間:第一次以1分鐘,第二次1.5分鐘,第三次2分鐘較適宜,優(yōu)質(zhì)武夷巖茶可以沖泡六次以上。
因為我自己喝茶是在岳母的耳提面命之下熏陶出來的,幸甚日常品飲沒有參考以上這些資料來泡茶!
不少高手對于武夷巖茶的沖泡總結(jié)為“好水、沸水、快出水”,簡單七字,足矣……這樣才會使一泡好茶發(fā)揮到最佳狀態(tài)。
大家知道,對優(yōu)質(zhì)武夷巖茶來說,第一泡就決定了這泡茶的質(zhì)量,而所謂的快出水,尤其以第一泡尤為重要。那么出水要有多快?簡單來說,沸水進杯,刮沫淋蓋,立即出湯。這個過程需要多久?答曰:熟練一點的話,5秒差不多了。而一旦超過10秒,茶的韻味與口感就會受到影響。
收到了一些這樣的反饋:“水仙跟我以前喝的味道不一樣誒,有點濃!薄案杏X韻味不是很好。”“這款大紅袍跟我以前喝的不一樣,他們說大紅袍顏色應(yīng)該是有點紅紅的!币豢吹竭@樣的評論我就明白,因為他們尚不明白如何才能將一泡好茶泡出最佳效果,因為他們暫時還不太能區(qū)分茶的內(nèi)質(zhì),我的好茶才變成了他們眼中口感一般的茶。
的確,這些天跑市場就遇到不少的怪異現(xiàn)狀,比如茶葉店泡茶丫頭拿泡過鐵觀音的蓋碗直接隨便溫下杯就來泡我的大紅袍的,比如某個茶館老板拿出一泡大紅袍結(jié)果一喝居然是鐵觀音的味道,比如還有直接拎著大壺大杯就要來泡武夷巖茶的。于是我又仔細的跟茶友們講述了一遍優(yōu)質(zhì)巖茶的沖泡方式。
我不知道這幾位茶友先前接收到的關(guān)于沖泡的信息是以上4款里面的哪一種,不過在我把關(guān)于沖泡的描述給他們看之后,茶友們果然回答說,是自己沖泡的時間長了。
而到了第二泡、第三泡、第四泡這三泡茶,對于優(yōu)質(zhì)的武夷巖茶來說,出湯同樣要快。以我的估算,如果水量和茶葉量適中且與容器大小適合,對于足火茶來說,則均在10秒上下,第二泡約7~8秒,第三泡約10秒,第四泡約11~12秒,而中火花香型茶則時間可以稍微延長一點點。
對一款市場價在千元左右的足火傳統(tǒng)型好茶來說,方法得當(dāng)可以泡到15-20泡,而同價位的中火花香型好茶,同樣也可以做到10泡以上仍有余香。因為前幾泡過后,這一泡茶葉的基礎(chǔ)已經(jīng)打好,后續(xù)泡數(shù),以適合自己口感為準,浸泡的時間只要依次稍微增加即可。
至于茶量則爭議不大,容器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均可,依個人口感而定。比如以7克泡袋裝為例,足火好茶對于口感重的人就適合中號蓋碗,對于口感輕的人則適合大號蓋碗。關(guān)于水量,則稍微沒過茶葉為佳。
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拍磚交流^_^
1、浸泡時間:1至3泡浸泡20——30秒,以后每加沖一泡,浸泡時間增加10——30秒。
2、浸泡時間:一般為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沖一泡,浸泡時間增加10-20秒。浸泡時間的調(diào)整原則為1至7泡的湯色基本一致,且可沖泡10余泡。
3、浸泡時間:根據(jù)個人口感喜好,第一次以10秒~1分鐘,第二次20秒~1.5分鐘,第三次30秒~3分鐘較適宜,以后逐漸時間接近加倍延長,盡量保持湯色與第三泡一致。
4、浸泡時間:第一次以1分鐘,第二次1.5分鐘,第三次2分鐘較適宜,優(yōu)質(zhì)武夷巖茶可以沖泡六次以上。
因為我自己喝茶是在岳母的耳提面命之下熏陶出來的,幸甚日常品飲沒有參考以上這些資料來泡茶!
不少高手對于武夷巖茶的沖泡總結(jié)為“好水、沸水、快出水”,簡單七字,足矣……這樣才會使一泡好茶發(fā)揮到最佳狀態(tài)。
大家知道,對優(yōu)質(zhì)武夷巖茶來說,第一泡就決定了這泡茶的質(zhì)量,而所謂的快出水,尤其以第一泡尤為重要。那么出水要有多快?簡單來說,沸水進杯,刮沫淋蓋,立即出湯。這個過程需要多久?答曰:熟練一點的話,5秒差不多了。而一旦超過10秒,茶的韻味與口感就會受到影響。
收到了一些這樣的反饋:“水仙跟我以前喝的味道不一樣誒,有點濃!薄案杏X韻味不是很好。”“這款大紅袍跟我以前喝的不一樣,他們說大紅袍顏色應(yīng)該是有點紅紅的!币豢吹竭@樣的評論我就明白,因為他們尚不明白如何才能將一泡好茶泡出最佳效果,因為他們暫時還不太能區(qū)分茶的內(nèi)質(zhì),我的好茶才變成了他們眼中口感一般的茶。
的確,這些天跑市場就遇到不少的怪異現(xiàn)狀,比如茶葉店泡茶丫頭拿泡過鐵觀音的蓋碗直接隨便溫下杯就來泡我的大紅袍的,比如某個茶館老板拿出一泡大紅袍結(jié)果一喝居然是鐵觀音的味道,比如還有直接拎著大壺大杯就要來泡武夷巖茶的。于是我又仔細的跟茶友們講述了一遍優(yōu)質(zhì)巖茶的沖泡方式。
我不知道這幾位茶友先前接收到的關(guān)于沖泡的信息是以上4款里面的哪一種,不過在我把關(guān)于沖泡的描述給他們看之后,茶友們果然回答說,是自己沖泡的時間長了。
而到了第二泡、第三泡、第四泡這三泡茶,對于優(yōu)質(zhì)的武夷巖茶來說,出湯同樣要快。以我的估算,如果水量和茶葉量適中且與容器大小適合,對于足火茶來說,則均在10秒上下,第二泡約7~8秒,第三泡約10秒,第四泡約11~12秒,而中火花香型茶則時間可以稍微延長一點點。
對一款市場價在千元左右的足火傳統(tǒng)型好茶來說,方法得當(dāng)可以泡到15-20泡,而同價位的中火花香型好茶,同樣也可以做到10泡以上仍有余香。因為前幾泡過后,這一泡茶葉的基礎(chǔ)已經(jīng)打好,后續(xù)泡數(shù),以適合自己口感為準,浸泡的時間只要依次稍微增加即可。
至于茶量則爭議不大,容器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均可,依個人口感而定。比如以7克泡袋裝為例,足火好茶對于口感重的人就適合中號蓋碗,對于口感輕的人則適合大號蓋碗。關(guān)于水量,則稍微沒過茶葉為佳。
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拍磚交流^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