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又是一年巖茶采摘時,最近不少茶友想去武夷看茶問茶,向醉鶴問及一些游覽的時間、路線、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醉鶴難免一一述說詳盡準確,也怕有誤導之處。特整理三年前具體在茶區(qū)探訪的一些帖子,配上圖片,重新發(fā)在這里,希望能給想了解巖茶的茶友一些有益的資料。
武夷三坑兩澗訪茶記
喜歡巖茶的朋友,對“三坑兩澗”耳熟能詳,并以能喝到這幾個地方的巖茶而驕傲!叭觾蓾尽笔莻鹘y(tǒng)對正巖茶產(chǎn)區(qū)的統(tǒng)稱,包括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流香澗和悟源澗。這五個地方峭峰林立,深壑陡崖、幽澗流泉、迷霧沛雨,夏日陰涼,冬少寒風,溫差較小。故而所產(chǎn)巖茶茶青制優(yōu)率極高(嘿嘿,了解巖茶的制作工藝的整個過程,對制優(yōu)率,就能很好地理解了)。武夷山素有“九十九巖”之說,“巖巖有茶,非巖不茶”,這九十九巖幾乎被70平方公里的風景區(qū)所含括,這些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茶品巖韻明顯。所以現(xiàn)在國家統(tǒng)一標準,將武夷山風景保護區(qū)所產(chǎn)的巖茶都稱做正巖茶。(我們可以先熟悉一下正巖茶產(chǎn)區(qū)的名字:天心巖,馬頭巖,大坑口,慧苑,霞賓巖,觀音巖,竹窠,碧石,燕子窠,九龍窠,御茶園,玉花洞,水簾洞,佛國,桃花洞,桂林,三仰峰等等。)
了解了這些,今天醉鶴帶大家去三坑兩澗中的倒水坑、牛欄坑、流香澗、慧苑坑看看。
從這個地方過去,就是大坑口了。大坑口,顧名思義就是倒水坑、牛欄坑的入口吧。
兩側的茶地,靜臥在樹林山嶂掩映處,吸納天地精華—— 這就是大坑口響當當?shù)膸r茶。
有一尊大佛,擋路還是指路?
走近了,才知道,佛不是我們路上的“障”,而是我們的“心”,不信?有摩崖石刻為證!
循著彎曲的山路走到山頂,就是香煙繚繞的天心永樂禪寺了。過去,大紅袍就是被天心禪寺僧人管理、制作、享用。更值得一提的是,1855年臺灣林鳳池中舉之后,游玩武夷山,到天心永樂禪寺小憩,向該寺方丈討得“青心烏龍”茶苗36株,回鄉(xiāng)送給凍頂山的林三顯先生12株,并種植成功,就是今天的臺灣烏龍茶。
站在清曠的禪寺前,看著這彌漫著一股禪味的香火,不禁想起唐代靈一法師的一首詩:“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茗愛此山。巖下綰舟不忍去,清一水流暮潺緩! (圖五)
從禪寺側旁一條土路往前走。到了一個路口,左邊是去倒水坑的,右邊是去牛欄坑的,先去倒水坑。 倒水坑,名字很怪——也不怪,一般水流是由西向東,這里因地勢走向,溪水由東向西流,故而得名。 (圖六)
石縫間長出來的野生菜茶,這個是好東西。
旁邊的另一個幽谷,壁石峭立,泉水滋浸。順著層層落落的地勢也種滿了茶。
從倒水坑折回走出,來到牛欄坑。路,據(jù)說是官路,依舊不好走。 牛欄坑的名字來歷肯定和牛有關,也許是這個坑太深了,水牛被趕下來,就爬不上來,就像牛圈欄——這個坑確實有點深。走了許久,到了坑底的平地了,這樣的環(huán)境,寸地寸金啊,誰舍得不種茶?(圖十)
從山上流下來潺潺的泉水,讓幾多幽靜的山間多了些許的靈動。正是這些清冽甘甜的泉水,滋潤了這些茶——一個愛茶的人,對這些泉水也心存感激。(圖十一)
先看看這株茶樹,你認識不?(圖十二)
這株茶樹就是牛欄坑水金龜?shù)哪笜洌∵@棵茶樹原植于天心巖杜葛寨下的峰巒巖隙間,按佛門規(guī)約乃屬天心寺所有。由于暴雨,這棵茶樹被洪水沖至蘭谷巖牛欄坑邊上,被磊石寺僧人發(fā)現(xiàn)后就勢鑿石設階,砌筑石圍,壅土以蓄之,業(yè)為所有。但后來天心寺與磊石寺為這株茶樹發(fā)生糾紛訴訟,經(jīng)判決歸磊石寺所有,此茶也稱為“官司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