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春天似乎為清茶而設。清明前后,山下溪邊,秀美時空被一種純正的清香俘了去,于是山間活躍著采茶女倩影,茶廠廠區(qū)散發(fā)溫暖的馥郁茶香。挑下山的青綠春茶,經制茶師一番費心的曬青、晾青、殺青、揉捻、烘焙和最后的揀剔做成成茶時,已是芒種谷雨時節(jié)。這時喝上填入壺中的第一泡春茶,就把一整個春天的清、香、活、甘都喝到嘴里品咂了。
這里飲茶成風占了天時地利的便宜。飲上當年產的春茶時,武夷山天氣已回暖到一定火候,草青青,百花艷。這時光臨尋常人家,保不準就撞上三五成伙,七八成堆圍住茶桌品飲聊天的熱鬧場面。
百姓家中飲茶的地點不確定,農家喜在青藤小院擺張八仙桌,邀來鄰里好友邊喝邊侃。桌上燙著斂口廣肚的大瓷壺熱茶,和瓜子、花生、米糕等茶點。茶是自產的,主人提拎著壺把大碗斟茶,類似于北京喝大碗茶。喝時不講究品,只在乎飲和聊。干欄式樓頂掛農作物,小院墻角擺農具,腳下有黃狗盤繞,聊的是農事家事,張家長李家短,喝茶氛圍別具情趣。現在家人在外打工的多了,牽心掛肚的話語與他們在外生活狀態(tài)成了他們熱聊的對象。
武夷山北路吳屯一帶鄉(xiāng)間,還保留著春季婦女飲茶俗,茶客一色女賓。婦女輪流做東,聚到一戶人家里泡飲春茶,吃當地特產的豆腐渣、南瓜餅等茶點。茶不外乎大碗茶,可擺開的道場一時半會收不了。三個婦女一臺戲,七八個婦女湊一塊飲春茶就是電視連續(xù)劇了,非得識趣的家人一催再催才散伙,回頭還得互道:“走好,下回在誰家里聚?”女人嘴雜,女人間和諧了,鄉(xiāng)村平安無事。
武夷山南路是主要產茶區(qū),如武夷山景區(qū)周邊的天心、星村一帶,家家戶戶種茶做茶、茶葉加工小作坊遍布村里,茶葉也是他們經濟主要收入。他們加工的茶葉或直接進入市場或提供給大企業(yè)做原料。有了錢,這里人人住小洋樓,樓間必有茶室,茶室隔間便是茶作坊。茶室窗明幾凈,胡桃木裝飾,墻上懸掛“茶”字根雕,和鐫刻“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等范仲淹、蘇軾、陸游等名詩佳句,平添濃郁茶文化氣息。室內明晃晃擺放偌大的樹根茶幾,幾上茶勺、茶刷、茶盞、紫砂壺、隨手泡一應俱全。茶友入室圍坐,隔壁烘焙春茶的香氣裊裊而來。主人熟練地燒水泡茶,執(zhí)茶勺舀5至10克不等的春茶入壺,爾后懸起隨手泡高沖,再將紫砂壺頭道茶迅速淋浴一遍整齊排列的茶盞,這叫“關公巡城”。頭道茶不喝,用來燙杯。武夷山俗語云:頭道湯,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七道八道有余香。講的正是武夷巖茶耐品耐泡。高沖第二道沸水,壺內逐水滾動的茶葉方停息,主人摁緊紫砂壺蓋片刻,接著老到地篩茶斟茶,逐杯盞點斟,這叫“韓信點兵”。武夷茶藝共十八道工序,融表演性于品飲之中,平素飲茶只取其中實用的幾道,而且只要是當地茶客,都能下意識中規(guī)中矩熟練操作泡飲,就像國人拿筷子吃飯。
主人布茶畢,品飲自便,一般先聞聞蒸騰的茶氣,再咕嘟一口盡杯,讓茶湯于口腔內巡游,品味春茶的活、甘、清、香和武夷巖茶特有的“巖骨花香”的巖韻。
有人飲罷,說:“火功太高了,巖韻還不錯!
“這泡茶好,巖韻沒得說,”主人說,“剛烘培的春茶,火功不高,是火氣大!
巖韻是什么?是產生“巖骨花香”醇厚滋味和回甘時美好的感覺。
不少人不喝當年產的武夷春茶,喜喝隔年的,因為隔年春茶鮮爽度仍在,茶的性情則溫和多了。
水一壺一壺地燒,茶一泡一泡地喝,直喝到滿嘴盈香,滿身沾染茶氣,茶友們方施施然罷飲告辭。
五月間,趕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