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尋奇珍異寶
方鎮(zhèn)聰經營古玩,屬于子承父業(yè),金玉翡翠、竹木牙刻、官窯瓷器他都見怪不怪,唯獨對茶具,他有一種情結!懊铣級,若琛杯”為他打開了一道門,門外便是一片更加廣闊的世界。二十多年來,他走遍國內外,搜集了歷朝歷代、各種形制的數百只茶杯,其中許多東西都是極為罕見的。
比如一只明代的甜白釉暗刻人物茶碗。乍看之下只不過是一只素面的白色小杯,但在燈光照射之下,杯身竟然顯現出一連串花卉人物的暗工,令人驚嘆不已。這種工藝在古代文獻上有所記載,但實物并不多見。
這種暗工,是工匠在茶碗的胎骨上刻上圖案后,先在其表面涂抹一層特殊涂料,再施釉燒制而成。成品能否顯現出暗工,工匠的刻工和涂料的用法都至關重要,因此燒制成功的幾率很小,后朝也很難仿造,因此存世量極少。
另有一套清乾隆粉彩人物圖套杯,更是罕見。這種套杯十個一套,大小漸次,可疊放成一個整體,又可散開依次排列。而杯上的人物圖相連,還可形成一個小故事,觀之趣味盎然。
關于套杯,《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有一段描述:“鳳姐乃命豐兒:‘南面里間屋書架子上,有十個竹根套杯取來!瓌⒗牙岩豢,又驚又喜,驚的是一連十個挨次大小分下來,那大的足足的似個小盆子,極小的還有手里的杯子兩個大;喜的是雕鏤奇絕,一色山水樹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圖印。因忙說道:‘拿了那小的來就是了,怎么這樣多?’鳳姐兒笑道:‘這個杯沒有喝一個的理!
套杯制作難度非常大,要嚴格把握每件單體杯子的尺寸大小,造型輪廓,胎體厚薄。只要制作過程中稍不留神,某處略有走樣,就無法平穩(wěn)地套疊,前功盡棄。除此之外,每個杯子的裝飾圖案也非常重要。粉彩的各種圖案當中,人物為最上品,山水、走獸、花鳥分列其后。這套套杯不僅人物描繪得精細傳神,而且杯子個個保存完整,非常難得。
情系“建盞”
不過收藏總是順著年代逐漸深入的。擁有了當代茶壺、清代的套杯,乃至明代的茶碗,方鎮(zhèn)聰最終還是在宋代的“建盞”中找到了寄托。
這種黑釉茶盞、產自福建建陽縣的“建窯”,始于唐末,盛于兩宋,衰于元明,傳世品多藏于日本,被視為國寶。對于方鎮(zhèn)聰來說,建盞代表了福建茶文化的巔峰,也是他對茶具的終極追求。這種追求演變成了一種強烈的“占有欲”。
宋代“建盞”釉色以紺黑為主,但由于燒成溫度不同,盞內外釉中的金屬元素會呈現不同的形狀和色彩,變化多端、種類豐富。有的盞內外兩壁自口沿向盞心布滿放射狀棕黃色或銀白色細條紋,形如兔毫;又有的盞內外兩壁自口沿至足跟處布滿大小相近形如油滴的棕黃色或銀白色圓形結晶,在強光下反射出五彩斑斕的虹光,形如水中油滴;而與油滴盞相比,圓形結晶多不均勻分布在直立的盞壁上,形態(tài)大小多有差別,謂之鷓鴣斑等等。
為了搜集各個種類和大小的“建盞”配成系列,方鎮(zhèn)聰曾花了幾年時間在福建一帶四處打聽“建盞”出土的消息。恰好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大興土木,“建盞”也時有出土。方鎮(zhèn)聰以幾千元人民幣的價格搜集了兩百多只,如今價值都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方鎮(zhèn)聰在上海藏了一套自己整理出來的十只大小相同、顏色各異的“建盞”!坝型煤痢⒂惺良t色、有灰白的,有像茶葉末的,要組合出像這樣的一套一樣大小、窯口一樣、顏色各不相同的建盞是很不容易的,而我就有六七套!
如今,當他拿出一只建盞,凝神品茗之時,他終于明白過來,自己幾十年來的收藏,并不僅僅是滿足了自己的“占有欲”,也是為福建人,保存了一套活的文化。
呂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