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武夷山的茶人,參觀茶廠、了解巖茶制作工藝,也是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著名的武夷巖茶村不可不看,那里聚集一大批烏龍茶界的著名人士,譬如:試驗茶廠的陳德華、巖上的劉國英、幔亭的劉寶順、慧苑的陳敦水、陳孝文、陳永霖等等。
去武夷巖茶村是我們到達武夷山的第二天晚上,因為白天日程安排滿滿的,只好借晚間時間去訪茶會友。
坐上酒店的專用配車,行駛了大約十幾分鐘,即到達被稱為“武夷巖茶第一村”的天心巖茶村。這是一個集茶葉種植、制作、銷售以及旅游為一體的現(xiàn)代化農(nóng)莊,一幢幢紅瓦白墻的別墅式建筑讓人感覺這里的農(nóng)家都很富裕,街道兩旁醒目的招牌廣告幾乎都與茶相關,名副其實的“巖茶村”!
喝了好幾年的慧苑巖茶,今天終于走進了慧苑茶廠的大本營,心里別有一番感情的滋味。與武夷巖茶結緣,還歸根于慧苑巖茶科研所所長陳永霖先生,永霖君是我在三醉結識的齋友,相識交好業(yè)已數(shù)載,因茶結緣,我們成了彼此貼心的朋友;墼凡鑿S的每一種茶葉我基本都不陌生,從“三個代表”:肉桂、水仙、大紅袍,到名樅奇種:白雞冠、水金龜、鐵羅漢等,即使是慧苑的頂級“茶王”,甚至珍藏了十幾年的陳年老茶,我都有幸品味過,按永霖君的話:晨歌可以做我們慧苑巖茶的代言人了。
永霖君早已等候在門口迎接我們,聽到我們來了,慧苑茶廠的當家人陳敦水、陳孝文父子也立刻從樓上下來與我們見面,愛茶人和做茶人相見,感覺自然親切,話題也是離不開茶。先參觀工廠,攤曬臺、搖青機、揉捻機、烘干機、焙火坑、理化實驗室,逐一參觀;再聽陳敦水介紹巖茶的制作工藝,從手工制作方式到機械化生產(chǎn)程序,老茶人陳敦水在這方面的確是專家。
只可惜,因為慧苑茶廠的茶園大都在武夷山正巖區(qū)內(nèi),巖區(qū)內(nèi)尤其是“三坑兩澗”的生態(tài)和氣候條件比較特別,茶葉成熟的時間比外巖區(qū)或平地種植的都要遲幾天,所以我們在慧苑茶廠沒有趕上炒茶制茶的大好時機。好在我們其后幾天到星村參觀其他茶廠時,趕上了那里的頭一批茶葉正在制作,因此彌補了這次在慧苑茶廠的遺憾。
聽說陳敦水是國家首批認定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我問他:這是否等于認定你代表了巖茶制作的最高水平?陳敦水憨厚而又謙遜地回答:許多前輩對武夷山巖茶的繼承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像巖茶泰斗姚月明等,一生都奉獻給了巖茶事業(yè),我們只不過是做了大半輩子的茶,把茶做好是我們的本分。陳敦水又手指著他的兒子說:現(xiàn)在這塊牌子由他們年輕人扛了。哦,陳孝文,年輕的帥哥,才25歲的年紀,肩上擔子的分量不輕啊!
參觀完工廠,我們被邀請到樓上品茶,在茶葉審評室,孝文把慧苑茶廠的各種茶樣一一擺開,用專業(yè)審評杯泡給我們品嘗。
喝著慧苑巖茶,聽武夷山茶人講述巖茶的歷史和對武夷巖茶未來的展望,心中也像他們一樣的激動。永霖自豪地告訴我們:他們制作的大紅袍,質量等級早已超過國家特級標準,今年的市場需求量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他們的生產(chǎn)能力。遂拿出鐵罐封樣的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樣品特級大紅袍,和他制作的大紅袍做比較。
“所有的茶園我們每年只采春天一季,所以能保證用最好的原料做茶,原料好只是一個方面,關鍵是制作過程中,每一道工序要用心……”永霖一談起他制茶的理念,就有點滔滔不絕。
展品加上陳列的各種各樣產(chǎn)品和墻上掛著的一系列證書獎牌,足以看出慧苑茶廠在武夷山巖茶方面的科研成就,“首批國家級非文化遺產(chǎn)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獲準使用地理標志產(chǎn)品專用標志企業(yè)”、“茶王爭霸賽一級茶王”、“閩北著名商標”等一塊塊牌子,不僅代表著一個企業(yè)的榮譽,也顯示了一個茶廠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