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聯(lián)合國批準的武夷山入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名錄》,大紅袍已作為古樹錄入武夷山世界自然遺產(chǎn)、御茶園等錄入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當(dāng)代武夷茶再展雄風(fēng)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至今,武夷茶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茶產(chǎn)地擴延了,如今武夷山已是鄉(xiāng)鄉(xiāng)有廠場,村村有茶戶(含外出做茶茶戶)。茶業(yè)從業(yè)人員達3萬多人。同時,武夷茶的品牌日益堅挺,武夷巖茶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6月被國家列為《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武夷山大紅袍”和“正山小種紅茶”獲得國家商標局標準證明商標。在科技創(chuàng)新上,繼上世紀80年代初大紅袍無性繁殖成功后現(xiàn)已廣為種植,武夷“肉桂”在繁育基礎(chǔ)上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并獲多次國家級大獎。此外,市場擴大了,上世紀80年代武夷茶進入日本,被譽為保健產(chǎn)品,現(xiàn)武夷茶已熱銷歐美、東南亞等地,在國內(nèi)市場占有份額更是年年增大,由南向北在全國各省(市)區(qū)扎根銷售。在茶文化上得到進一步深化和弘揚。自1990年第一屆武夷巖茶節(jié)以來,歷年都舉辦了巖茶節(jié)、民間斗茶賽,主辦了三次國際無我茶會和兩次禪茶節(jié)。2008年,成功承辦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業(yè)博覽會。2006年6月,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被國家文化部確認為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6年6月,對大紅袍實行留養(yǎng)停采;2006年10月,大紅袍成為釣魚臺特供茶;2007年10月,絕版母樹大紅袍被國家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收藏的首份現(xiàn)代茶。
在漢代,朝廷“用乾魚祀武夷君”,漢武帝飲到武夷茶,贊其“氣飄若浮云也”。元大德六年創(chuàng)御茶園于四曲,建第一春殿、清神堂、焙芳、浮光、燕賓、宜寂四亭,門曰仁鳳,井曰通仙,橋曰碧云,F(xiàn)在,四曲南畔還立有“御茶園”石碑,它就是武夷茶被元代皇帝忽必烈欽定為貢品的見證。
古代武夷茶
淵 源
在距今約1500多年的南朝,福建興起一種帶有文化色彩的品飲武夷茶藝術(shù),即為武夷茶藝的最早起源。當(dāng)時文人“賜封”武夷茶“晚甘侯”的雅號,蘊含“甘香濃郁、美味無窮”之意。清人蔣蘅曾以擬人筆法為武夷茶作傳:“晚甘侯,甘氏如薺,字森伯,閩之建溪人,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鄉(xiāng),……大約森伯之為人,見若面目嚴冷,實則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難茹,久則淡而彌旨,君子人也!币虼,“晚甘侯”應(yīng)為武夷茶文化的溯源之本。武夷茶最初是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現(xiàn),后發(fā)展為臘面茶。唐代詩人徐夤《謝尚書惠臘面茶》一詩中寫到“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臘片,啼猿溪走木蘭船……”稱武夷茶“偕乘雷而摘,拜水而和,慎匆賤用之”,可見其珍貴難得。唐代品飲武夷茶開始講究茶具、炊器,并在配水、火候方面下功夫,把茶葉、飲器和文化氛圍相容并蓄,初步體現(xiàn)武夷茶文化的藝術(shù)內(nèi)涵,為宋代茶文化的興起奠定了基礎(chǔ)。
發(fā) 展
宋代武夷山成為理學(xué)名山,著名學(xué)者云聚于此,斗茶品茗,以茶促文,以文論道,盛極一時。丁謂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時,曾做《北苑茶錄》:“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靈之卉,天地脂和之氣,盡此茶矣!睜柡笕~清臣撰《述煮茶泉品》說:“吳楚山谷間,氣清地靈,草木穎挺,多孕茶,為人采拾,大率右于武夷山者,為‘白乳’,甲于吳興者,為‘紫筍’。”其后蔡襄本為閩人,習(xí)知茶事,曾做《茶錄》上奏宋仁宗,論茶器,細陳“建安貢茶,并所以試茶之狀!狈吨傺汀W陽修、梅圣俞、蘇軾、朱熹等名家“從而張之,武夷茶遂名馳天下”。此時武夷茶為名家津津樂道,并步入皇室,享譽朝野。蘇軾還以擬人手法為武夷茶作《葉嘉傳》,文章把茶樹這種嘉木譽為“葉嘉”,意為茶葉嘉美。太平興國間,朝廷特置龍鳳模印,遣使監(jiān)造團茶,“龍鳳團餅”由此誕生。詩人陸游到此贊曰“建溪官茶天下絕”。如此眾多名儒文人隱逸尚茶悅?cè),飲茶方式日趨考究,從煮飲改為泡飲,從原先簡單的解渴之功而上升到相對高雅的精神鑒賞。而且開始風(fēng)行斗茶、分茶等品茶之藝。
興 盛
明朝時朱元璋下詔,改以散茶入貢,從此武夷茶改制探春、先春等蒸青或炒青綠茶,這是茶葉制作技術(shù)的一大革新。散茶得以保留原有色、香、形、味,且制作工藝簡化,成本大大降低,因而更提高了飲茶情趣,民間飲茶者大增,茶藝之風(fēng)驟盛。在此之前專為達官貴人、文人學(xué)士等有閑階層欣賞的茶趣,“飛入尋常百姓家”,一時茶館、茶室、茶鋪遍布市井街巷!皹吠酢标愯I曾在散曲《茶鋪》中寫到“武夷和雨采春叢,嫩葉蒙茸,佳名千重,盧仝曾稱頌,七碗生清風(fēng)……”許次紓在《茶疏》一文中則說:“江南之茶,唐人首稱陽羨,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貢茶,兩地獨多,陽羨僅有其名,建州亦非最上,唯武夷雨前最勝!倍褶r(nóng)人則對舊飲團茶加以改進,新舊并存,雅俗共賞,出現(xiàn)了擂茶這一形式,至今在閩北山區(qū)還廣為流傳。清初時烏龍茶(即今之武夷巖茶)出現(xiàn),兼取綠茶清香,紅茶甘醇之兩勝,舉國上下群起效仿。品質(zhì)的提高使品茶之藝更加高雅,內(nèi)涵更加豐富,奠定了喝功夫茶的基礎(chǔ)。武夷茶不僅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而且一些膾炙人口的名叢也相繼問世,如大紅袍、水金龜、半山腰、白雞冠、鐵羅漢等。
“斗茶”又稱“茗戰(zhàn)”,是一套品評、鑒別茶葉優(yōu)劣的辦法,其最先應(yīng)用于貢茶選送和市場價格品位競爭。斗茶興于唐朝,盛于宋代貢茶之鄉(xiāng)的建州北苑龍焙和武夷山茶區(qū)。后成為上至帝王宮廷、下至市井農(nóng)家的一種風(fēng)尚。當(dāng)今的武夷山風(fēng)行的茶賽與宋代斗茶有一定的淵源關(guān)系。
古代“斗茶”技藝
當(dāng)時的茶藝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為斗茶,二為分茶。斗茶:也稱“茗戰(zhàn)”;講究水質(zhì)、茶具,其斗法為:①將“龍鳳團餅”置于金、石器碾中碾為細末;②視茶盞大小,用銀勺挑上相當(dāng)份量茶末置入滌燙后的盞中;③一手執(zhí)沸水,注入盞內(nèi),一手執(zhí)茶筅攪動茶湯,使之幻成湯花成膏狀。茶湯沖好后,一斗茶之湯色,以純白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黃白再次之;二斗盞中水痕,水痕先出現(xiàn)者為負,以盞中無水痕者為絕佳。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寫到“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水暖冰微開,……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即是當(dāng)時斗茶盛況的寫照。分茶,即以沸水沖泡茶末,使茶湯變幻成圖形字跡的一種民間游藝,也稱“茶百戲”。宋徽宗趙佶精于茶藝,曾著《大觀茶論》,贊武夷茶“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毙投,曾親自表演分茶之藝,“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朗月”,朝野上下廣為流傳,堪稱一絕。
西方著名經(jīng)典《茶葉全書》載“中國茶輸入歐洲,以武夷茶為最早!痹谟⒄Z中,武夷音譯“bohea”,譯文就是中國紅茶。歐美的學(xué)者研究武夷茶,從中分離出一種沒食子酸混合物,也以武夷命名,稱為“武夷酸(Aeld Bohea)”。
武夷茶傳播世界
早在唐宋時,武夷茶文化就由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傳入日本,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追求“和、敬、清、寂”。日本茶道打上了宋代斗茶、分茶文化的印記。
明末清初,鄭和下西洋,武夷茶由海路進入英國上流社會!安枞~色色,何舌能辨,武夷與貢熙,白毫與小種,茶熏芬馥,麻珠稠濃!边@是英國自由黨人諷刺魯利勛爵品飲武夷茶的侈靡見證。
俄國大使塔爾科將重金換得的六十四斤武夷茶獻給沙皇,沙皇以為異寶,由此而形成武夷→九江→烏蘭馬托→恰克圖→西伯利亞的一條“陸上茶葉之路”。十八世紀末,“茶葉之路”鼎盛時期,有力地帶動了沿途的其它貿(mào)易,促進中國與歐洲經(jīng)濟的交流。
由于清廷嚴厲的禁茶之制,印度總督本廷克(BenTinck)派遣大使戈登(Gordan)偷運武夷茶籽至印度,育成42000株茶苗,并聘請中國茶師仿造武夷茶的制作工藝制茶;第一批成品茶運至倫敦時,朝野為之轟動,從此造就了印度世界第一產(chǎn)茶大國的地位。后來這些茶樹又傳入斯里蘭卡,做出重大的貢獻。
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目的之一是把鴉片輸入中國,之二就是想控制福建的茶葉出口,所以全國“五口通商”城市中,福建占了兩個:福州、廈門。武夷茶大量輸入,促進茶飲在世界各地的普及,并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三大飲料之一。
荷蘭、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飲茶習(xí)俗中,多仿效武夷茶的品飲方式。1762年再版的《植物種類》一書,瑞典植物學(xué)家林奈(Linne)把“武夷變種”作為中國茶樹的代表。而“Bohea”意譯為“中國紅茶”,實則音譯為“武夷”,可以說,武夷茶曾一度是中國茶的代名詞。1840年前后,西歐科學(xué)家把茶葉中分析出來的沒食子酸混合物稱為“武夷酸”,可見武夷茶在世界茶葉史上的地位與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