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除山水風景引人入勝外,還有頗具人文色彩的巖茶之王“大紅袍”,更是令游人向往。但是,“大紅袍”在風云激蕩的文化大革命中,也經(jīng)歷了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卻以更名而化險為夷。
1966年初,“破四舊、立四新”拉開了“文革”的序幕。武夷山老茶農吳煊海的父親當年是生產隊的隊長,公社通知說茶農也要“破四舊”!不久造成反派集中火力,對生長于九龍窠的巖茶“大紅袍”發(fā)起進攻了。
公社“文革”組長找到吳隊長,嚴厲地說:“你們天心大隊的‘大紅袍’這個茶名‘四舊’味很濃,得破一破!”原來,公社“文革”組長認為“大紅袍”茶名里,有帝王服飾的影子,而且傳說故事又與封建科舉時代的“中狀元,加紅袍”這一“四舊”有關,是牛鬼蛇神之列,非破不可!大紅袍成了“破四舊”的眾矢之的。于是,公社“文革”組長率領紅衛(wèi)兵來到“大紅袍”茶樹前列隊宣誓,舉臂喊口號。有紅衛(wèi)兵激動地振臂高呼:“‘大紅袍’是封資修的毒草,我們要堅決鏟除掉它!”幾位紅衛(wèi)兵真的從茶農家里搶來柴刀,要攀上巖崖把大紅袍茶樹砍掉。一位崇安縣茶葉局茶科所管理人員忙上前巧妙地阻止:“你們批判大紅袍是封資修大毒草可以,但千萬不敢砍掉大紅袍哇,大紅袍是最珍貴的武夷巖茶,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都喝過它呢!你們說說,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都喜歡喝的茶葉,珍貴不珍貴?革命不革命?你們誰敢砍大紅袍茶樹,誰就是階級敵人!”紅衛(wèi)兵們一聽說毛主席喝的茶中還有大紅袍,腳都嚇軟了,于是只好作鳥獸散。
公社“文革”組長承擔“破四舊”的任務沒完成,找吳隊長從改“大紅袍”之名作為“破四舊”的切入點。吳隊長預感到麻煩事來了,他連夜找到武夷巖茶茶科所的工作人員說:“看來大紅袍非改名不可了,得想想辦法對付過去。最近毛主席發(fā)表了《詠梅》的詞,又有《詠梅》的詩,像‘梅花喜歡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這樣的句子,梅花象征堅強的革命者,那就把‘大紅袍’改為‘大紅梅’吧?”于是,武夷巖茶茶科所的工作者為了保住大紅袍,暫用“大紅梅”替代“大紅袍”茶名。梅在“文革”時期是非常革命化的植物,梅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政治符號!按蠹t袍”以“大紅梅”作掩護,順利地過了“破四舊”這一關!
后來,喜愛武夷巖茶的海外華僑發(fā)現(xiàn)出口貿易中的巖茶“大紅袍”怎么不見了?而且換成了“大紅梅”?“大紅梅”與“大紅袍”風馬牛不相及,實在令海外僑胞費解。于是,海外僑胞提出要把“大紅梅”更改過來,盡量減少大紅袍更名后所產生的誤解。這時,一部電影的名字讓困惑已久的茶科所工作者們興奮不已,那就是《紅巖》!紅巖是歌頌江姐這位革命英雄的,那大紅袍改名為“大紅巖”不就是更理想了么!雖然這更名也帶有幾分荒唐,但畢竟大紅袍的生長環(huán)境與“巖”密切,而且武夷山的巖石屬丹霞地貌,大都赤紅色,叫“大紅巖”革命化也濃得很,比起“大紅梅”來更接近巖茶的本質。于是,大紅袍又有了第二個新名字“大紅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