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紅袍發(fā)展史
1962年春,中國農(nóng)科院茶葉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武夷山九龍窠剪了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繁育作為引種種在品種園內(nèi)(1992年夏秋之交,又從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名叢觀察園中剪取很多武夷名叢,單叢等夏梢?guī)Щ厍げ澹渲邪ù蠹t袍,標明來自武給山市茶葉研究所編號***號85年11月17日種)。1964年春,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員謝慶梓等二人帶著單位的介紹信,來武夷山要剪取九龍窠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扦插繁育,來者是我同學,一路陪同到縣政府辦公室,縣綜合農(nóng)場辦理好手續(xù),然后帶到九龍窠,經(jīng)看護人驗證同意后,他們二個人就攀上大紅袍茶地剪穗,待剪好下來時我開口向同學要幾支扦插,沒想到被婉言拒絕,說實話,當時對大紅袍有興趣,但并不在意,所以也不介意。從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葉研究所連續(xù)開展對武夷名叢進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時,
不知怎的也沒把繁育九龍窠大紅袍當成急事、大事來辦,總認為大紅袍茶樹已在那里,有人看管,沒問題,加上平時經(jīng)常宣傳大紅袍,使之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久而久之而敬而遠之。
1985年l1月,值參加省茶葉研究所四十周年所慶之際(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我一到所里,就私下里向培育室主任黃修巖提出要求希望在回武夷山時帶幾株大紅袍茶苗回武夷山栽種,同學說:“你已不在市茶葉研究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嗎?”我說:“為了顧全大局,我會把它當作一件大事辦好的!币苍S同學出于同情,“那好吧,等你坐車回去時,我會把茶苗送到車門口給你帶回!碑斘壹s好回武夷山的時間后,第二天,黃修巖主任真的給我?guī)Я宋逯д敬蠹t袍茶苗,包裝得很隱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把它種好!那時我如獲至寶,恨不得一步就到武夷山!最后于1985年I1月17日完好地種在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叵氘斈辏恢敃r為什么只從省所引回五株大紅袍,而不多引些?很多很多年后才知道!這五株大紅袍是“秘密”的引回,所里領(lǐng)導不知道,這不近似于偷嗎?大紅袍的神秘又一次演繹著神秘的故事。
五株大紅袍小苗在御茶園里茁壯成長著!它承擔著加速繁育的任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巖內(nèi)外種植。從此,純種正本大紅袍的面積年年在擴大,由于大紅袍的品質(zhì)特征比較穩(wěn)定,能被大多數(shù)人認識,所以種植面積必將不推而廣(原來這五株大紅袍現(xiàn)處于留養(yǎng)時期,即休養(yǎng)生息,供觀賞)。武夷山大紅袍上世紀6o年代初神秘的走出九龍窠,等了20多年后,繞了一個大彎,又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回首4o余年的不平凡經(jīng)歷,心里感慨萬千……
五、大紅袍的植物學特征
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權(quán)高可達2米以上,主干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向上斜生長,葉,一般在6—7cm,長者可達1O一1Icm;寬一般3cm左右,寬者可達4—4.3cm,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葉綠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zhì)脆、葉尚淺尚明27—28對,葉脈7——9對,花型尚大,直徑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絲稀疏稍長,高低不齊,
二倍體,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壯,深綠微紫,夏梢葉更顯帶紅毫尚顯,萌芽、開采期比肉桂品種遲,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緩冬年份)。2005年中開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區(qū)5月18日后(2004年5月l1日開采)。從采制時間上看,據(jù)林馥泉1941年當時記載九龍窠大紅袍采制時間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葉研究所按小開面采摘的時間是5月I1日,中開面為5月16日,高山茶區(qū)為5月18日,現(xiàn)在的大紅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龍窠大紅袍采制日期基本一致。初制工藝方面,宜中開面3—4葉,萎凋適度,以頂二葉失去光澤為準,搖
青為三紅七綠為界,過輕過重均不宜,香氣顯,紅邊適中即可殺青,烘焙足火均應保持原味為準,在2005年春茶各品種品質(zhì)對比中,大紅袍多有桂花香或粽葉香,種質(zhì)特征發(fā)揮明顯。這與1941年林馥香所描述的大紅袍九匯尚有桂花香相似……
六、糾正對大紅袍的荒謬說法
大紅袍是用無性繁育的,福建省許多無性系茶樹品種一樣,親本的優(yōu)點能遺傳而不變異,目前武夷山茶區(qū)所種植的大紅袍,據(jù)陳德華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間接從市茶葉研究所引種的,從未聽說有變異或其他反,F(xiàn)象,而且發(fā)展純種大紅袍的時問并不長,又不是用種子播種繁育,根本不存在變異和代數(shù)之分,若說大紅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觀點推理,那么肉桂、水仙、鐵觀音品種現(xiàn)在是第幾代?真不知這種“學術(shù)”觀點有何根據(jù)?如此弄不清事實,則混淆視聽,損害大紅袍的聲譽,損害茶農(nóng)和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市場上流傳的大紅袍的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七、加強對大紅袍的科學研究
大紅袍是武夷名叢中極具特征的一個品種,陳德華認為,從目前情況看,只要選擇土質(zhì)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區(qū)種植不存在風險。但要進一步對這一品質(zhì)進行研究,希望有關(guān)專家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紅袍特征,完善改進初制工藝,最佳地發(fā)揮大紅袍的品質(zhì)特征,循序漸進推廣之。在目前提倡發(fā)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和良種多樣化的情況下,不能因為大紅袍品質(zhì)特殊、名聲大而大面積盲目推廣,大紅袍不能取代其他茶樹品種的特色,必須和其他良種合理搭配,以保證能最佳地發(fā)揮大紅袍的品質(zhì)特征,保護武夷山大紅袍的聲譽,使其健康成長。
(福建武夷山市北斗巖茶研究所陳德華)
原載《農(nóng)業(yè)考古》2006年第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