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傳統(tǒng)技藝的發(fā)展
——記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傳承人葉啟桐
 |
葉啟桐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稱號 |
 |
在茶場傳授做青技術 |
 |
做搖青示范 |
 |
向年輕的大紅袍傳承人傳授焙茶技術 |
 |
與日本茶人一起品鑒大紅袍 |
 |
葉啟桐在指導茶農采茶 |
3月30日,記者在茶山找到了葉啟桐先生,他正在與茶農討論今年受低溫雪雨影響下茶葉保護性采摘的要求。葉老長得高高瘦瘦,戴著一副深度近視眼鏡,退休前是武夷山巖茶總公司副總經理,去年6月被文化部首批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傳承人”。
1945年出生的葉啟桐,六十年代初從農校畢業(yè),就來到武夷山學習種茶、制茶,從工人到技術員、從車間主任到業(yè)務廠長。幾十年來,他走遍了武夷山每座茶山了解土質特點,掌握各個節(jié)氣的氣溫、濕度規(guī)律。種植、管理、采摘、制作、鑒評、包裝、儲存、銷售等各個程序及工藝,他都親力親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在繼承傳統(tǒng)技藝方面,他作了大量的工作,從理論到實踐,又從實踐到理論,多次升華,由此成為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傳承的代表性人物。2008年,葉啟桐主編的中國名茶叢書《名山靈芽——武夷巖茶》通過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出版,全方位地闡述了武夷茶的歷史與發(fā)展、采制與品飲、文化與風光的內涵。
葉啟桐熱心于茶葉事業(yè),一直是武夷山市茶葉產品質量檢驗所的感官評審負責人,經常幫助茶葉企業(yè)和茶農進行感官評審,退休后似乎更忙,常常給茶葉企業(yè)和茶農上課或幫茶葉企業(yè)解決生產上的問題。曾兩次主持制作了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樣品(2004、2006)。
說起武夷巖茶的發(fā)展,葉啟桐認為:應該堅持傳統(tǒng)制作技藝,保持個性化發(fā)展。由于武夷巖茶“巖巖有茶”的特殊性,它在歷史上曾經有眾多的品種。這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從這個角度上說,僅有一個“大紅袍”是遠遠不夠的。武夷巖茶應該百花齊放,堅持個性化發(fā)展。其實,推廣大紅袍和保留多品種并不矛盾,近些年,武夷山市擴大了名叢繁育園,開發(fā)了諸如金觀音、老君眉、石乳、白牡丹等新品種,并及時進行了推廣。品種的完善和增加,提高了對品質和技藝的要求,同時也促進了傳統(tǒng)技藝的提高。
獲得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的稱號,葉啟桐說,這是武夷山的榮譽,是武夷巖茶的榮譽,責任更重了。今后他計劃搞一個實踐基地,帶一些人,辦一個傳習所,將傳統(tǒng)的技藝傳下去。(肖明 邱汝泉)

|